不知道为什么一说到大饼,我就会想到《水浒传》里面的武大郎,可是人家明明是卖炊饼的呀。可能是小说里面人物刻画得过于鲜明,以至于只要提到饼字,在我的脑海里就会不自觉地往这个方面去联想。但实际上,大饼的种类可以说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因为地域水土文化等差异,饼从外形和内馅以及烹饪方式都有着明确的不同。即便两地相隔较近,饼的制作方法也是大同小异。今天要说的这家店在安徽省的黄山市,他家做的饼被称之为石头粿,并不是因为在馅里面放了石头,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古代徽商的必备粮食,祖孙4代传承至今
歙县,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知道前面那个字该怎么读。就在这个有着生僻字的县城里,就孕育出中国古代三大商派之一的徽商。徽商足迹遍布南北,仅凭一双脚和手中干粮就打出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而这口干粮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歙县有名的石头粿了。
这种被徽商当做干粮的大饼,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饼干且扎实,用纸或者布包起来比较容易储存和携带,长期带在身边也不容易变质。歙县渔梁柱保小区旁的饼店,就是运用的传统烙饼工艺来制作的石头粿。首先需要一大口平底锅,她家的锅一次能做8张饼。
光是锅大并不是什么特色,他家的特色在于用来压饼的石头。每一个都呈圆柱状,造型有两种区别,猪鼻形状的和印章形状的。颜色是青黑色,实心的石头用来压饼是她家祖上传承下来的方法,可以使饼更加扁平,受热也更加均匀。如脸一般大的饼口感才更扎实。
“巨砚”烙饼,外地客人吃一口就扔掉了
这种平底大锅加上形状如印章的石头,让整个做饼的过程有点类似古代文人墨客,挥毫之前的研墨过程。巨砚之上摆放着拉扁扯圆的大饼,用石头将其压在锅面上,轻轻滑动转圈,待感觉饼面平整之后就让它继续被石头压上一会,是锅底的热气慢慢透进整张饼里面。
石头粿一共有四种口味,分别是黄豆肉馅、梅干菜馅、咸菜肉馅和咸豆角馅。在这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梅干菜和咸豆角两种馅的石头粿,梅干菜自不必说,感觉很多烤饼类都适合做这种馅。豆角馅吃在嘴里有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每一口都有一种嚼劲与爽脆的奇妙体验。
说到脆,梅干菜里面的肉糜,就有一种脆脆的感觉,我猜想在制作过程中肉糜应该是经过油炸了一下的。而有一种味道,外地游客却吃不惯,那就是黄豆肉馅的。虽然本人买得多,但黄豆馅的饼让有些客人感觉怪怪的,吃第二口的时候实在有些不习惯,就这么扔掉了。
总结
虽然我们都在呼吁不要浪费粮食,这样的做法也的确有些不妥,但是口不对味,有时候也很难去强迫自己吃不喜欢的食物。如果你养了宠物倒还好一些,如果不是请尽量少买,或者带上好兄弟,好闺蜜最好还是有着不同口味的人,就不怕浪费珍贵的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