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王彦杰:想象的认知结构及其应用)

摘要:在想象认知结构的视角下,想象可以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近几年来关于通过想象能否获得知识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文章从休谟、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对想象概念的界定出发,指出想象是以新方式组合观念的认知活动,并且想象能否获得知识依赖于想象的认知结构。通过对想象认知结构应用的分析表明,想象获得知识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想象间接获得一般知识;二是通过想象直接获得特殊知识。

关键词:想象;知识;认知活动;认知结构

想象是哲学开启探索人类思维的基础,是对人类思维进行系统认知的工具。想象是人类智慧的聚焦和科学创新的源泉,在心灵哲学、美学、人工智能和知识论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地位。图灵奖获得者珀尔(J.Pearl)在《为什么》一书中赋予想象极高的地位,他将因果关系之梯分为观察(seeing)、行动(doing)和想象(imagining)三个层次,而想象是因果关系之梯的最高层次。珀尔充分肯定了想象的认知价值,称人类想象的出现是一种认知革命。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想象认知图景(an epistemic picture of the imagination)的讨论非常激烈。2012年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举办了主题为“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想象能否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的问题。想象和知识是人类心智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想象表面上看与虚构有关,知识则和真理相关。想象能否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颇受争议。

许多哲学家站在反对的立场上看待此问题。斯伯丁(S.Spaulding)在《通过知识进行想象》(Imagination through Knowledge,2016) 一文中提出想象产生可能性,但是想象本身不能告诉我们哪些可能性是正确的。迈博姆(H.L.Maibom)也提出了怀疑论挑战,他认为不能通过想象进行反事实评估。然而,从休谟、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的想象理论来看,想象的认知活动本性决定了想象活动具有过程性。现实可能性的选择应该视为想象活动的一部分,它并不独立于想象而运作。

笔者认为,应该基于想象认知结构的视角去深入讨论想象和知识的关系。为此,文章首先梳理休谟、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对想象的界定,指出想象的认知活动本性以及想象的认知结构。通过分析想象的认知结构,从认知维度讨论想象认知结构的应用,即“想象能否作为知识获得途径”的两种情况:第一,想象的结论需要重回心智中进行审视,通过想象可以间接获得一般知识;第二,想象和推理关系密切,通过想象可以直接获得逻辑知识和数学知识。

一 想象是以新方式组合观念的认知活动

想象作为人类意识的核心,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含义不同,休谟、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想象概念。尽管他们对待想象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但仍有重叠。重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想象的认知活动本性。他们都强调想象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了传统知识论中对想象的消极看法。

(一)观念间的联结依靠想象

休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赋予想象在认识论中基础地位的哲学家。在休谟看来,想象是一种复现印象并形成微弱观念的方式,是一种联系或联结观念的活动。想象在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的支配下对观念进行结合和分离。比如,我可以想象一座金山,因为我在过去某个时间看到过黄金,又在另外的时间看到过山。

具体而言,他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使用了想象。从广义上讲,休谟将人类所有表征性认知活动分为记忆和想象。他用想象和记忆来解释所有的思考。记忆是更生动的观念,除了记忆,其他认知活动都是想象的范围。这意味着大多数的思考,包括推理和理解,都是想象的范围或者特征。休谟也在狭义上使用了想象,他认为想象和理性是相对的。理性是产生、承认和接受推论的一种能力,而想象在产生观念方面发挥作用。休谟对想象的认识论作用比较乐观,他认为想象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某些本来面目,建构起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知能力的和谐运作依靠想象

康德和休谟一样,也认为想象可以发挥广泛的认识论作用。康德将想象定义为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的直观能力。想象的认识论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他的三重综合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审美判断中。在康德看来,我们的原始知觉输入是一系列孤立的、非范畴化的感性内容。感性将空间和时间强加到原始输入上,从而提供一系列离散的直觉,想象将这些离散的、静态的图像转换成连续的整体。然后,理解将概念应用于连续的整体,对其进行分类,这被称为康德的三重综合。其实质在于把不同的表征放在一起,并在一个认知中理解它们的多样性。想象在三重综合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整合地参与到每一个知觉体验中。康德还赋予想象在审美中的作用,审美经验以想象和理解的“自由发挥”为标志。想象扮演了理解和直觉之间的中介角色,认知能力的和谐运作靠的是想象。

可见,想象作为一种协调、转换其他观念的认知活动,能够以认知所需要的方式在感性和知性之间进行调节,从而教给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在运用想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想象受到知性的制约,并与知性的概念相适应,康德推进了休谟的想象学说,巩固了想象在认识论中的核心地位。

(三)本质的变更依靠想象

胡塞尔提出“想象现象学”的理论,想象在他的现象学中占据核心地位。胡塞尔认为,想象是一种独特的、非衍生的构成对物体直接感官意识的意识行动。他将想象看作是一种在心灵客观性中进行的实在的和因果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活动,一种心灵的行为。同时,他对想象的具体行为进行描述,试图确定想象的本质特征。

胡塞尔将想象看作是获得事物本质的方法,将变更看作是通过想象摆脱事实之物的核心环节。而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他利用想象的自由克服了经验的有限,利用想象的无限来把握观念的无限。想象的自由变更看作是他的本质直观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塞尔从现象学角度将想象看作一种认知活动,试图通过一种现象学的分析实现想象拯救知识论的目的。

休谟、康德、胡塞尔的想象概念对想象哲学影响较大,尤其在当代想象认识论中引起广泛讨论。想象认识论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主题,它旨在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想象的认知图景,告诉我们通过想象可以获得知识。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分析对想象概念的把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想象是人类头脑中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可以用想象来表征现实之外的可能性,表征现在之外的时间,表征自己之外的观点。想象具有和相信、希望、感知、记忆以及其他命题态度相同类型的内容。但是,正如斯伯丁所说,想象不同于相信、希望、感知、记忆以及这些认知态度的任何组合。相信、希望、感知和记忆可以在没有想象的情况下产生,而想象也可以在没有这些态度的情况下发生。

其次,想象是一种以新方式排列组合观念的活动。观念的结合、分离、变更都依赖想象。当受到外界事物刺激时,想象引起头脑中某些观念进行组合产出想象的产品(即复合观念)。想象的功能是对已有要素进行加工改造和排列组合,其关键在于组合什么和如何组合。

最后,想象具有活动性或者过程性。从休谟的想象概念可以看出,想象是一种联系或联结观念的认知活动。康德认为想象是一种协调、转换其他观念的认知活动。同时,胡塞尔将想象看作一种在心灵中进行的实在的和因果的过程。可见,对想象的一般理解突出了想象的活动性或者过程性。

想象本质上是一项认知活动,是各种认知活动中的统一元素。想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承载内容的以新方式对观念排列组合的认知活动,它总是带有一定的场景和细节,是对象、属性和关系的组合。若令“ Iiφ ”表示 i 想象 φ,i 想象 φ 意味着这样一种认知活动,即 i 对头脑中的某些观念进行组合产出 φ。

二 想象的认知结构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想象的认知活动本性决定了想象可以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由此启发我们对想象的认知结构进行具体阐释,得出想象获得知识的过程。笔者将想象的认知结构定义为想象获得知识的内容和组织,通过加工改造信息以促进新知识的形成。要对“通过想象是否能获得知识”进行肯定回答,必须首先明确想象的前提为真,继而澄清想象过程的受限性,并且认知主体需要具有足够强的想象能力,最终加入态度重新审视想象产品,才能对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过程展开充分讨论。由此,笔者认为,“认知主体 S 由 P 想到 Q”能否得出“Q 是 S 的知识”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想象活动的前提 P 的辩护力

令“ [P] Q”表示“由 P 想到 Q”,想象的前提 P 即为进入想象过程的初始状态,即已经经验过的材料,是整个想象活动的输入部分。虽然我们想象出的结论取决于前提以及它们和不同的候选结论的逻辑关系或概率关系,但我们是否相信或想象结论为真,依赖于我们是否相信或想象前提为真。好的输入才会有好的输出,正如“推理的合理性部分取决于输入的辩护力量”一样,这就要求想象的输入是得到辩护的信念。迈尔斯(J.Myers)认为,想象是得到辩护的辩护者(justified justifiers)。换句话说,想象的辩护力受到前提 P 的约束。

想象的内容是被一些其他受限制的主体的认知状态部分决定的。对想象的认知运用常常会根据主体的信念或证据限制其想象。例如,当我想象我的老师如何看待我的某篇论文时,我的想象是受限于我对老师的性格和知识水平的信念以及我的论文质量。一个给定的想象可能同时受到许多不同的认知状态的限制。一个复杂的想象情节可能被认知主体的信念、意图、记忆和欲望所束缚,每一个这样的约束可能对想象的内容有不同的贡献。如果我们以适当的方式对想象的输入进行调整与改进,那么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二)想象规则的制约性

想象和推理一样,在活动过程中总是受到一些次序和规则的制约。几乎所有想象的认知应用,都涉及以某种方式限制主体的想象内容。想象活动不是随机进行的,P 与 Q 具有某种关系才会由 P 想到 Q,即在头脑中进行排列组合时,想象活动会受到某种关系支配。如果想象 P 不受任何限制,那么就不会排除或反对任何假设。要想成为知识,绝不是完全自由的排列组合,必须是自由与受限的统一。P 与 Q 相关是由 P 想到 Q 的必要条件。

约束关系具体涉及什么?金德认为,想象需要满足现实约束和变化约束。遵守现实约束是指以现实的方式想象目标内容,想象一个与现实接近的情景。变化约束要求认知主体以现实的方式想象事物的发展。在笔者看来,约束因素导致想象活动拥有一定的内容,约束至少涉及相似关系和因果关系。第一,P 与 Q 具有相似关系,当 P 与 Q 在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相同时,很容易由 P 想到 Q。组合出的产物一定和现实中的东西具有某种相似性。当想象独角兽时,我们会在头脑中寻找现实中的某种双角兽。第二,P 与 Q 具有因果关系,由 P 想到 Q 可以是由因到果,或者由果到因。比如,早晨起来看到地面湿,想到昨晚下雨了。地面湿是外界的刺激物,根据地面湿在头脑中寻找相关因素,通常想到的是地面湿的可能的原因,比如,洒水车经过或者下雨,然后由于洒水车不会经过,得出下雨是其原因。想象昨晚下雨的过程因此成为一个由结果导向原因的过程。P 导致 Q 或者 P 引起 Q 都会由 P 想到 Q。

正是因为想象受到上述关系的约束,使得想象凭自己内容拥有一定的内容,也使得想象本身可以产生知识。在想象时我们会选择遵守某些方面的限制。如果没有相关因素的限制,便不能实现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目的。但是,想象产品是否为知识还需要经过现实检验,以满足知识“为真”的条件。

(三)认知主体 S 的想象能力

想象有好有坏,专家在其擅长方面的想象力要比平常人强。例如,S 能够想象 P,并且“P→Q”,但是 S 不一定能够想象 Q。这就涉及 S 的想象能力问题。想象虽离不开人类的经验,但是却能够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想象的能力不同。任何人都没有见过金山,金山不是实在的,但是我们有“金”的像和“山”的像,我们能够将其合起来形成“金山”的像 。在运用想象解决实际问题时,组合或者分离哪些观念以及如何组合是人类心智的一个创造性发挥。虽然想象的新观念的部分是经验过的,但是对其整体我们却没有经验。

在笔者看来,认知主体的想象能力包括已有知识经验、专业灵敏性以及运用因果关系和相似关系的能力。首先,认知主体需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对经验过的事情反思透彻;其次,认知主体需要做到“视而灵于见,听而敏于闻”;第三,认知主体必须具有关系意识,把握好因果关系和相似关系等,将具有关联性的对象或者观念反复思考。

(四)想象产品可验证为真理

想象的产品(即复合观念)能否作为知识(即由 IsQ 到 KsQ)要看对此采取什么态度。这个过程是想象产品再回心智的过程,即重新审视想象出来的产品是否合理。对于任何事实,我们经常能够想象出相反的一面,如果不能区分各种想象,那么我们赞同的想象和拒绝的想象便没有区别。正如休谟所说,“想象官能自身不能达到信念”,想象也很难依靠自身来获得知识。通过想象获得的产品不一定是知识,要想成为知识需要想象的产品再回到心智中重新审视。知识是被采取某种态度的观念。在“看到地面湿,想到昨晚下雨”的例子中,仅仅把雨想象出来,充其量也只能是让人产生一些关于有雨的想象或假设的思想,还不能获得关于昨晚天气的知识。

由于想象只决定信念内容,因此需要关于信念态度的辅助信念的帮助,想象的产品才能成为知识。缺乏一种类似信念的态度并不会剥夺想象的经验以经验的方式使知识产生的潜力。由于理性地确定信念的内容和理性地确定信念的态度是相互独立的,甚至可能涉及截然不同的心理事件或状态,因此,没有信念态度的经验可能仍然是确定某一信念内容的核心,即使它不能在确定某一信念态度方面起到任何作用。想象为了产生知识需要辅之以一定的辅助信念。更具体地说,知觉经验可以理性地决定信念态度和信念内容,但想象的经验仅限于信念内容,因此需要关于信念态度的辅助信念的帮助。

因此,想象的产品有时可验证成为真理。当想象的结论符合事实,符合现实经验时,那么想象很有可能成为知识。想象的极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验的极限。认知主体的想象可以通过经验来改进,因此,专家的想象比普通人的想象更可靠。在想象过程中,主体会故意限制想象的能动性,使其模仿现实中的行为。想象经验的产生方式模仿现实的行为,满足经验被看作是产生知识的又一条件。

上述四部分构成了想象的认知结构,表明通过想象获得知识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想象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推理得出结论比较类似。我们通过想象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由前提及其与结论之间的想象支配关系以及结论决定的。笔者认为,想象的认知结构分析可以应对想象认识论问题上的一些怀疑论质疑。下一节中,笔者将对一些质疑进行回应,并讨论想象究竟是如何获得知识的。

三 想象认知结构的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过程需要满足上述四个要求。第一,想象活动的前提 P 是真的或者得到辩护的;第二,想象前提 P 到想象结论 Q 的过程受因果关系、相似关系等制约;第三,认知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运用想象的能力;第四,想象的产品需要重回心智中进行审视。笔者在本节中借助对想象认知结构的应用尝试分析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两种情况,并回应一些质疑。

(一)通过想象间接获得一般知识

由想象认知结构可以看出,当想象活动满足上述四个要求时,通过想象可以获得知识。笔者将满足这四个要求的情况称作是通过想象间接获得一般知识的过程。此过程正好可以回应斯伯丁和迈博姆等学者“通过想象不能获得知识”的观点。

斯伯丁提出“通过知识进行想象”和“想象本身不能带来关于世界的偶然事实的新知识”的观点,旨在对“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观点进行质疑。她认为,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难题在于想象本身没法判断想象出来的各种可能性是否正确。她对该问题论证的重要步骤是将想象与对想象的认知评价区别开来,通过考虑心智解读的认知能力来为这一结论提供证据。在斯伯丁看来,基于想象的心智解读面临三个问题:(1)一个特定行为与无限多的心智状态相一致(正如斯伯丁举例道:“当看到约翰戏弄玛丽时,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所以我想象自己是约翰。我想象我不喜欢玛丽并且我想羞辱她。我想象我喜欢玛丽并且我想引起她的注意。我想象自己对玛丽漠不关心,仅仅想自娱自乐。我们可以无限地在想象中产生许多与约翰行为相一致的解释。”);(2)想象模拟无法判断各种各样的想象心智状态的合理性;(3)想象模拟没有停止点,因为许多现实的心智状态与观察到的行为相一致,而且模拟本身没有提供评估这些想象的心智状态的合理性的方法。所以,从原则上讲,回溯性模拟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因此,基于想象的模拟本身并不能提供关于他人心智的知识。就像想象模拟本身无法评估各种心智状态的合理性一样,想象本身也无法评估各种可能性的准确性。需要其他认知能力评估我们想象观念的准确性。斯伯丁将一般的背景信息,与特定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般的认知能力,如演绎、归纳、溯因推理、记忆和知觉,这些总称为“知识 + ”。“知识 + ”评估认知主体的想象,从而可以得出结论,我们的想象是否是对世界的准确表达

迈博姆将想象投射到他人的过程称作“移情想象”(“the empathic imagination”)。他的“移情想象预测失败”的观点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对反事实情况进行反应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我们高估了我们现在的感受和我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感受的相似性。通过想象重现情景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是缺乏的表象。他认为,想象场景无法与实际场景相匹配,与感官表征相比,想象只能提供给我们苍白的表征,并且想象为我们创造了一副非常不同的世界图景,供我们作出反应。因此,他认为通过想象不能获得关于他人和关于自己的知识。

笔者认为,尽管斯伯丁和迈博姆关于想象和知识的论证有其合理之处,但充当想象的现实考验机制的“知识 + ”不是完全独立于想象的,并且想象活动是过程受限的,它不完全脱离于现实世界。一方面,想象的认知作用不仅在于创造性地产生观念,还在于其对人类产生的反思和检验功能。但是,没有一种单一的心智活动可以完成所有的解释工作,想象也是如此。想象活动的最后一步恰好体现了想象是由“知识 + ”调节的,在某种程度上,想象具有认知价值得益于“知识 + ”。我们想象的场景通常是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因为它是由“知识 + ”调节的,想象的现实考验机制是想象认知活动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来自想象场景的信息只是被合并到背景知识中,而不一定被标记为潜在的不真实。我们需要将信息从我们想象的世界输出回现实世界,看看这些信息是否与我们的观察相符,或者用它来为实验或分析提供信息。我们倾向于将大量的信息从想象输回理性中。由于想象活动离不开现实的检验,因而想象是通往一般知识的间接途径。

许多科学发现的例子也证明了通过想象可以间接获得知识。例如,法拉第想象不可见的“力线”激发了他在电磁学上的贡献。爱因斯坦的追光实验也离不开其对想象这一认知活动的正确把握和应用。特拉斯涡轮发动机的发明是在脑海中酝酿出来的,他在脑海中对草图进行改进,甚至在想象中操作了设备。但是这些想象都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这种想象活动将真理作为一个非构成的目标。当科学家进行这些想象活动时,如果最终想象的结果被验证为真,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案例。

(二)通过想象直接获得特殊知识

然而,笔者反对斯伯丁“通过想象不能直接获得知识”的观点,通过想象获得知识的过程不都是间接的。想象在获得新的逻辑知识和数学知识中起关键作用。孔斯(R.C.Koons)认为,想象赋予知识可能是因为相关的逻辑和数学事实在人类进化的各个历史片段都有因果效应。对某人来说,一推理模式是赋予知识的,仅当它具有保持牢固(或至少是真实的)信息的功能,正如在该人心智中实现的那样。由于形式科学自身的特殊性,它们不要经验验证,因此通过想象获得逻辑知识或数学知识时是直接获得的,这种想象是依据一定规则的想象。

想象和推理的关系密切。迈尔斯认为可以利用推理来理解想象的认知结构,想象的认知运用是一种自成一体的推理形式。虽然我们一般认为推理过程是直线式的,而想象是跳跃式的加工组合,但是二者存在许多交叉应用。通过推理获得数学知识和逻辑知识的这种想象是稳定的。当想象为具有因果制约的逻辑和数学形式服务时,可以通过想象直接获得知识。

逻辑学家在逻辑论证中赋予想象若干辩护性作用。他们非正式地通过想象一个前提为真,结论为假的情况来衡量有效性。举例来说,“地球有四个角,因此,地球是平的”。这个推论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个四面体。如果我们成功地想象出一个反模型,那么这个论证就无效。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么要么这个论证是有效的,要么我们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演绎推理对于找出一系列的信念的逻辑推论是很好的,想象可以很好地找出其他类型的蕴涵,比如空间的和因果的蕴涵。想象和逻辑推理的关系密切,它符合一些逻辑规则的要求,令“[P] Q”表示由 P 想到 Q,举例来说:

(a)主体 S 在给定输入 P 的情况下想象 Q 且 R,那么能够得出:主体 S 在给定输入 P 的情况下想象 Q 。形式化为:[P](Q∧R)╞ [P] Q。举例:由白雪皑皑想到天下过雪了并且气温降低了,可以得出由白雪皑皑想到天下过雪了。

(b)主体 S 在给定输入 P 的情况下想象 Q 且主体 S 在给定输入 P 的情况下想象 R,那么主体 S 在给定 P 的情况下想象 Q 且 R。形式化为:{[P] Q,[P] R }╞ [P](Q∧R)。举例:由老师在课上对黄山的描述想到了黄山的奇松并且由老师在课上对黄山的描述想到了黄山的怪石,得出由老师在课上对黄山的描述想到了黄山的奇松怪石。

我们还可以通过想象将数学知识因果地进行传达。想象是一系列几何推理的基础。数学家经常通过想象这种认知活动来解决问题或难题。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解问题,它本质上是一种想象问题。在推理中,从一组公理开始,并追溯出它们的逻辑推论,从而得出一个复杂的数学定理。即使最初的一组公理集合确实逻辑蕴涵数学定理的导出信念,仅仅基于此形成导出信念是不够的。在推导一个复杂数学定理的情况下,想象过程可以使某些推理步骤在认知上合适。这些推论步骤允许主体在认识论上以想象的方式从公理过渡到定理。在很多情况下,直接通过先前的信念和记忆进行推理会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例如,假设南京和东京的面积一样大,并且你从未去过东京。我告诉你东京人口是南京的两倍,由于你常住南京并且你对南京城市的拥挤情况很熟悉,你可以据此通过想象获得关于东京人口密度的知识。想象非常适合于追踪蕴涵。想象允许主体以一种认知上合适的方式从他们最初的证据集过渡到一个新信念。

总之,通过想象在“知识 + ”的辅助作用下可以间接获得知识,依据一定规则的想象可以直接产生知识。想象具有广泛的认知应用,通过想象可以获得某些规范问题的知识,模态知识,道德真理的知识,空间知识等等。想象的认知应用是一种从已有知识推出新知识的独特方式,尤其体现在科学创新中。比如,图灵通过想象创造了通用计算机的抽象理论。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新的可靠的条件信念,将观念从想象的“可能世界仓库”中导入“知识的大仓库”中。想象具有无限的能力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来支配其他观念,比如组合、分离某些观念,从而使人类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和自主性。

结语

笔者从想象认知结构的维度思考和分析想象与知识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重要结论:

第一,想象的本性是一种认知活动。想象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承载内容的以新方式组合观念的认知活动。想象是一种行为,它需要主体的行动,包含由主体进行想象而产生的输出。想象认知应用的关键在于组合什么和如何组合。

第二,从想象认知结构的视角看,通过想象可以获得知识。通过想象能否获得知识取决于想象的前提是否为真、前提到结论的过程是否受限、结论是否可验证为真以及认知主体运用想象的能力。在实际应用想象时,需要从认知结构的角度考虑,以提高想象活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当通过想象获得一般知识时,需要“知识 + ”的辅助作用;但是当通过想象获得逻辑知识和数学知识时,可以直接获得。人类基于想象一方面进行遵守规则的因果思考,另一方面又打破常规,进行创造和创新。这是对想象认知结构的具体应用。

综上所述,想象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活动,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理论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想象的重要认知价值在于它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进而为人类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正如威廉姆森(T.Williamson)在《哲学是怎样炼成的:从普通常识到逻辑推理》一书中所说:“没有想象,人类的思想将会一贫如洗。”

文章来源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第39卷第6期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王彦杰:想象的认知结构及其应用)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