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黄山遗产概述(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找佳境——黄山风景区遗产保护与管理记盛)

黄山作为全球最杰出的山岳风光景区,作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瑰宝,经过悠远的地质构造运动的雕琢和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吟咏、赞美,历经唐代以来开发建设者的人工点缀,给今人留下了蔚为大观、多姿多彩、门类众多的自然、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遗产如何保护、管理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成为历任黄山管理者、掌门人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找佳境——黄山风景区遗产保护与管理记盛

黄山遗产知多少?

黄山风景区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原名“黟山”,因山峰和岩石呈青黑色而得名。后来因为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得道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所以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十七日改为“黄山”。黄山景区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约160.6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旅游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

1990年12月,黄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其中列入清单的资源主要有8个部分:一是独特的地质构造。分为同熔型花岗岩、改造型花岗岩两类;二是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近百座,主要建筑样式为楼舍亭阁,这些楼舍亭阁保持了环境的协调和谐,师法自然,有着鲜明的地方特征。它们既是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又是黄山奇秀自然景观的点缀,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此外还有40多座桥梁,近百座古寺庵。其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号称黄山“四大丛林”。古磴道5万多米、3万多级,黄山磴道(即游览步道)历史久远,共形成了四条主要磴道。在温泉景区人字瀑之间的巨大陡峭岩壁上,有一处古磴道,又称罗汉级。罗汉级为研究中国古代风景区开发历史提供了实物,现在仍保存完好。摩崖石刻近400处,以及字画、诗词歌赋等馆藏资料。黄山的摩崖石刻可谓琳琅满目,妙语连篇。此外,还有古代关卡,古时黄山设汤岭、乌泥两座关卡。乌泥关现已废圮,汤岭关已全面翻修,为研究皖南明代建筑文化和民俗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字画、诗词歌赋是黄山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明末清初,石涛、渐江、梅清、查士标、雪庄等,创立了以黄山风景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黄山画派。近现代名家黄宾虹、汪采白、张大千、傅抱石、刘海粟、李可染等都以绘画黄山的山水风光为终身乐趣,它们笔下的黄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画库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其中有许多名作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形成了黄山画派。文学艺术化方面,黄山的自然美景,自古至今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志士名流,它们创作了大量描绘黄山风光名胜的诗文书画。自盛唐至晚清,描绘黄山的散文有几百篇,诗词达两万多首。这些名篇佳作,既为黄山增辉添彩,又兼有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堪称祖国文化艺术作品中的奇葩。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又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宗教文化也是黄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山开发建设的初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因此,黄山的开发与建设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道教旧籍中就有到家在此活动的记载。传说轩辕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来黄山炼丹、得道升天的仙道故事,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唐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好道,对此笃信不疑,故于天宝六年(公园747年)敕改“黟山(黄山旧称)”为黄山。佛教传入黄山约在南宋元嘉年间(公园424——453年)。宗教文化为黄山的早期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主要自然景观。包括鸣凤36座、名松25株、怪石55处、坞谷矼洞8处、溪潭泉瀑12处;四是主要古树名目,共54株。五是主要野生动物。包括兽类13中种、鸟类14中、两栖类2种、爬行类1种、鱼类1种;六是主要原生植物种质资源。共176种。七是主要自然奇观。有钵盂天障等20出。八是气象和土壤。从上述清单看,虽然8个方面的资源都被纳入遗产的范畴,但真正以遗产称谓的还是人类留下痕迹的资源叫遗产。由此可以想见,如果至今不曾有开发黄山的人类足迹,如果至今没有人问津过黄山,黄山也仅仅是一座只有自然色调,而没有人文色彩的缺少生命律动的山。也就没有醉石、岱宗逊色那样留下先人活动印记的所谓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山孕育了黄山文化,黄山文化又为今天的人文黄山增添了魅力和无穷的奥妙。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黄山从一座拥有无数奇特松石云泉景观的自然之山,到一座魅力无穷的旅游之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山,其间凝聚了多少人类的灵性、智慧和创造啊!就像鳌鱼峰在没有被人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之前,仅仅是一块毫无生气的顽石而已。只有当它赋予了人类的想象和命名之后,才使它带给人们的美好联想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这就是人类文明穿越“历史隧道”大放异彩的魅力所在。也是同样的道理,文人墨客、书画大家在表现黄山意境时,都把人类活动其间或者人工建筑在点缀景致中的作用表达地那么出神入化。让所有的观众和读者身临其境,感悟大自然造化的神秘氛围。因此说,黄山被发现、开发、建设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发现美、利用美、创造美、并把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融合的历史。昨天的黄山就是今天黄山的历史。同样改革开放以来,黄山的历任建设管理者,也在为丰富黄山的更加完美创造着历史、创造着黄山未来的文化遗产。

历代的文人雅士在为黄山注入生命活力的同时,也从黄山得到了文学、书画、诗歌创作的灵感。博大精深的黄山文化也给现代人保护、管理、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这些自然、文化遗产以科学的启迪,现代人比之于古人,也许文学、书画、诗歌、篆刻的创作才能已经退化,但是,现代黄山人同样用智慧和才能经营着这座无价之山,使名山胜水变成了财源滚滚的金山、银山。并且在处理吃祖宗饭和留子孙粮问题的平衡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完美和统一。

保护、利用、发展渐入佳境

黄山是全球山岳风光的奇观,是大自然赋予黄山人民的特殊馈赠。它的有效保护和适度利用当然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全世界的关注。所以说,黄山的保护、利用和发展问题是一道世界性课题,也是难题。全球其它地方能够解决的难题,在黄山不应该成为问题,在其它地方可能根本无法克服的难题,黄山必须克服。由此看来,黄山的遗产保护利用问题,解决的如何,带有前瞻性、示范性、标杆性和开创性,这是毫无疑义的。1979年7月15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观瀑楼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指出,“黄山是个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虽然当时还没有申报世界遗产,但从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大幕刚刚拉开,在利用独特资源发展旅游的同时,如何搞好环境保护就成为各级领导和黄山的建设管理者的自觉行动。

1982年,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当时的黄山管理局(省直管)委托清华大学编制第一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当时的执政者是非常有远见,从一开始就请了国内一流的名校专家来规划。这个规划历经20多年的实施与管理,始终指导黄山的建设按照健康的轨道运行。到2003年,其内容大部分都已完成。当年,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再次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了新一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这次总规修编历时五年,十易其稿,并于2007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黄山景区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又把《世界遗产公约》所赋予的责任贯穿其中,从而正确地处理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以保持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己任,努力促进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2002年,安徽省政府设立遗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黄山市人民政府也相应设立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指导协调处理具体事宜。2003年12月,黄山管委会在机关“三定”改革方案中,特别设立了黄山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办公室,负责黄山世界遗产和地质遗迹的研究、保护工作。在多年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实践中,黄山依据国际公约、国家相关法律以及安徽省人大颁布的法规,严格管理,依法行政,全面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条例》以及安徽省人大颁布的《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做好黄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决议》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将一切保护、管理、建设等行为置于法律约束之下。

为加强遗产地保护,近几年来,黄山管委会相继开展了《黄山风景区游客时空分布环境容量研究》,合理确定黄山的近、中、远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形势下的容量和理想游客量,为实施好新一轮总体规划,还开展了《黄山总体规划实施策略与机制研究》,借鉴国外世界遗产地规划实施和景区规划实施的策略和机制,对黄山的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照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并明确牵头责任部门予以执行。为完善遗产地的游憩避雨设施,改善游览条件,黄山管委会组织开展了《黄山风景区避雨设施专项规划研究》,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建设了4处黄山避雨景观亭廊。根据黄山文化遗产遗迹分布分散在各地段、有的仅存文字记录的现状,建设了以慈光阁为基地的黄山文化遗产中心,将大量文化遗迹进行集中展示。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黄山摩崖石刻”、“黄山观瀑楼”、“听涛居和黄山古观景亭”、“黄山慈光阁”四处文物古迹列入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去年底,黄山提交的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材料也已经通过省文物局审定,上报国家文物局。在慈光阁博物馆东侧集中拓建了书法家在黄山的书法作品题刻。编制了系统全面的文物保护计划。对已遭到破坏并且有据可依的历史建筑物采取重建的修复方式,对于无确切记载且已遭破坏的历史建构筑物不进行修复只保留其遗迹;现已对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松谷禅林、钓桥庵、慈光阁山门按历史原貌进行了修复。对慈光阁大殿、法眼泉、灵锡泉、普门墓等重点文物古迹进行抢救和修复。对现状尚可的历史建构筑物采取维持现状的方式,维护历史建构筑物的形态、完整性的原始材料,外观不作任何变动。对景区重要古迹、遗迹的历史情况、传奇典故、建筑风貌等进行全面考证、甄选。对其它重点古迹按历史原貌进行修复,配以说明:难以修复的原址立碑介绍。2004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实施了全山性、大规模的摩崖石刻普查考证、整理建档与油漆出新工程。对全山所有摩崖题刻进行了考证辑录、拍照拓片整理,查明全山摩崖题刻共264处,其中考辨校改了87处,补遗了25处。有效地保护了摩崖石刻。

多年来,黄山风景区在贯彻《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过程中,一方面严格执行“保护第一”的方针,扎扎实实做好各项保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宝贵资源的永续利用:另一方面,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在发展中实现更好的保护。1979年以来,不断完善景区游览设施,开辟了新的景点,修缮了游览步道,护栏设计与环境协调一致,建设和完善了旅游公路及索道,改善了宾馆接待设施,扩大了景区旅游容量,改善了景区游览环境。目前,黄山风景区游览步道的总长度约有70余公里,每天能容纳游客数量达到3万人以上。按照新总规,基础设施全部建成后,9个管理区可以全部开放,届时,每天黄山可容纳4万人以上。旅游接待量的稳步提升为景区遗产保护提供了不竭的保护经费,仅2005年至2007年三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的遗产保护经费达1.0217亿元人民币,投入到遗产保护中的经费支出为1.0400亿元。与此同时,在开展各项围绕保护遗产的环境监测工作中逐步加大科技保护的力度。如利用国家建设部制定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遥感监测系统,不定期获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图斑的变化情况,发现遗产地是否有违法建设行为。根据资源变化、森林防火和重要接待任务的需要,适时监测景区范围的监测情况,实施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增雪等作业。近几年还发掘、整理、出版发行了《历代名人咏黄山》、《黄山摩崖石刻》、《历代名家画黄山》、《黄山文化遗产之亭台楼阁桥梁卷》等一批文化专著,吸引外界对黄山文化遗产的了解。经过2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尽心实践,黄山的遗产保护受到了世界的关注:2005年1月28日,黄山管委会领导代表黄山风景区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就黄山景区遗产保护经验做了书面介绍,出席会议的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达兰看到书面介绍后,高兴地说,要推广黄山的成功做法并借鉴黄山的成功经验来促进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巴达兰先生的建议,今年3月24日至25日,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因为两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在黄山这座地级旅游城市总结这座城市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经验,并且有会议主办方向世界上其它遗产地旅游景点推广黄山的做法和经验。这表明黄山的遗产地保护管理是成功的,与遗产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得当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因为世界遗产中心就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有遗产中心主任来提议把这样一个主题十分突出的会议摆在黄山开,其意义就更是非同寻常。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6年5月在考察黄山后,赞叹道:“我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黄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他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所取得的成效表示钦佩。

这些足以证明黄山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和丰硕成果的最高奖赏。

如今,当中外游人漫步黄山这座世界遗产地角角落落,不仅有纤尘不染的旅游环境,还有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景观点缀在人间仙境:“大块文章”在鳌鱼峰的石壁上述说着岁月的沧桑;观瀑楼里,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雄滔伟略,引领着一代又一代黄山的建设者、管理者,把黄山打造成世界人民神往的国际旅游胜地。这里的遗产保护经验也像“叹为观止”的黄山一样声震寰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黄山遗产概述(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找佳境——黄山风景区遗产保护与管理记盛)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