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容 图源:视觉中国
黄山与淮北,分处安徽的南北两端,一座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一座是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在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传统资源优势出现困难等不利情况下,经济发展缓慢是他们同样面临的问题。
近期,长三角区域江苏、浙江、安徽共40个设区市2022年经核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要指标均已发布。从数据上看,黄山市GDP虽首次突破1000亿,仍位列40城最后一名,且GDP增速仅为0.6%,位列倒数第二;淮北市GDP为1302.8亿,其0.2%的增速在40城中垫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梳理公开信息发现,黄山经济增速缓慢与旅游业受到疫情影响有关,也与制造业不强有关;淮北则受累于传统煤业转型难。同时,黄山2021年、淮北2022年的户籍人口均出现负增长。
在这种困难下,黄山淮北都盯上了产业转型、招商引资。2023年1月31日,黄山召开“新春第一会”,黄山市委书记凌云强调,要发扬只争朝夕的拼劲,拼发展,拼经济,拼环境,拼能力。淮北市委书记覃卫国也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到,要在招商引资上敢拼抢,在项目建设上敢拼争,在工业发展上敢拼搏,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黄山、淮北接下来会推出哪些具体举措,将关系到这两座城市的未来。
黄山:旅游业受困疫情,制造业亟需补短板
2月3日,黄山市统计局公布2022年经济数据,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355.2亿元,同比持平;第三产业增加值568.9亿元,增长0.3%。
澎湃新闻查询往年数据发现,在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17-2019年,黄山市的GDP年增速均稳定在7.5%以上,在2021年更是达到9.1%。然而,黄山市2022年的GDP虽突破千亿,但增速仅为0.6%,排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40个设区市的尾部,仅高于安徽淮北市的0.2%。
黄山市2017-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 图源:黄山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为一座旅游城市,黄山经济增速缓慢,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据《黄山日报》报道,“十三五”期间,黄山市累计接待游客2.87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占全省总量近五成,实现旅游收入2547亿元。2019年,黄山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59.5亿元,而它当年的GDP为816.3亿元。随后的2020年、2021年,黄山旅游总收入一直未能恢复到疫情以前的2019年。
黄山市2013-2021年旅游总收入。 图源:黄山市政府官网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黄山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黄山风景区的旅游收入超30亿元,而在2021年跌落至18亿元。
2022年5月,黄山旅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德辉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谈到, 2022年1-4月的情况非常不乐观,黄山整体的接待人数大约是20万人次,是2021年同期的1/3,是2019年同期的1/5,“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史无前例。”
章德辉认为,要让旅客在疫情之后第一时间想到黄山,线上营销例如直播、预售,就是与用户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几乎是旅游人的一种共同的确定性选择。他还提到,旅游行业要采取各项积极措施,例如开展门票酒店之外的创新营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苦练内功,打磨产品,升级服务才是重中之重。
不过,旅游业的低迷只是黄山经济发展承压的一个方面,黄山的制造业也亟需“补短板”。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2022年黄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下降2.5%,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2.8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1.3%,制造业下降3.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1%。
黄山当地媒体曾指出,黄山发展的明显短板是制造业体量偏小,支撑经济的基础薄弱,全市发展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
黄山市2017-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图源:黄山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曾对黄山制造业情况作出重要批示。据《黄山日报》报道,郑栅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与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不矛盾,黄山现在产业发展上最缺的是好项目大项目。”
该报道还称,从黄山自身看,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有效手段,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大市情的关键路径,是退无可退的必然选择。站在新的起点,拥有无与伦比资源底蕴的黄山,更应该有新的出发。
黄山市委、市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也有明确认识。在2022年12月30日黄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黄山市长孙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展质效有待提高,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文旅市场全面复苏尚需时日,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充分,创新资源不足、能力偏弱,缺乏产业类特别是制造业大项目好项目,新兴产业起势但未成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同时,孙勇还提出了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以上的发展目标。他提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新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持续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要下足功夫、只争朝夕、想尽办法招引好项目、大项目,确保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23%。
此外,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黄山市也相应部署了攻坚专项行动,提出“推进汽车电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绿色软包装、绿色食品加工3个产业向200亿元产业集群迈进”这一目标。
2023年1月31日,黄山召开“新春第一会”,市委书记凌云在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建设。要强化全力以赴的闯劲,立足“大黄山”,以景区+推动构建文旅融合生态圈,以项目+推动产业链整合,以开放+推动跨界整合资源,以品牌+推动形成强大传播矩阵,以智慧+推动城市提升服务能级。在新一轮拼经济、促发展大潮中展现黄山更大作为。
据央广网报道,“新春第一会”后,黄山市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1月份新签项目54个,到位资金增长39%。近期,黄山市还出台了助推企业稳生产拓市场扩投资实现“开门红”10条政策。
2月9日-11日,凌云又率队赴上海开展“双招双引”,扩大合作共赢“朋友圈”。
淮北:告别“一煤独大”,谋求“黑转绿”
地处安徽省北部的淮北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城市。但在城市转型和去产能的背景下,淮北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
淮北市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淮北市政府发布“2022年1-1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经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GDP实现1302.8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2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70.3亿元,同比下降1.0%,第三产业增加值643.3亿元,同比增长0.5%。
淮北市2014-2022年GDP变化 图源:淮北市政府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淮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下降8.0%。
数据背后是淮北艰难的产业转型之路。中新网2月14日报道称,淮北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但也一度为煤所困。2009年,该市被国务院批准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朱成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淮北累计生产原煤11亿吨,曾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采煤也给这个城市带来不利一面,淮北市因采煤沉陷的土地达42.5万亩,超过该市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对淮北而言,采煤沉陷带来的危害,亟待治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迫在眉睫。
公开报道显示,自2009年以来,淮北累计去煤炭产能近千万吨。从财政收入看,煤炭行业最高时期提供了淮北60%的财政收入。2011年,煤炭行业的财政贡献率依然达到52%。但2021年,煤炭行业的财政贡献率已降至16.2%。
在产业转型带来的“阵痛”之下,公开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淮北GDP增速缓慢,维持在3.5%左右,2022年的增速更是创下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只有0.2%,位居长三角40市末位。同时,淮北第二产业持续走低,尤其是2018年,第二产业绝对量从1094.6亿元降至462.3亿元,增速0.6%;2019年,第二产业绝对量为460.6亿元,增速为-2.9%;2021年,第二产业绝对量为514.3亿元,增速为-2.5%。
淮北市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构成。 图源:淮北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尽管困难重重,淮北仍坚持产业升级转型。据中新网报道,近年来,淮北市以“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为定位,产业发展从“一煤独大”向“五群十链”转变。
淮北市委、市政府谋划出台的《淮北市提升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水平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建成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5个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陶铝新材料、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绿色食品、医药健康、智能制造装备、纺织服装、锂电池、电子元器件、氢能源等10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整体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实现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引领性发展。
除了产业转型,招商引资也是未来淮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评论文章指出,淮北目前大项目招商力度还不够,未能吸引龙头企业进入淮北投资,淮北还需要进一步整理思路,大力招商引资才是王道。
2023年1月6日,淮北市委书记覃卫国在招商引资项目调度会上提到,2022年要树牢招商引资“生命线”意识,聚焦省十大新兴产业和市“五群十链”产业全力招大引强,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做到“引来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
1月29日,淮北召开“新春第一会”,招商引资再次被重点提及。覃卫国指出,要在项目建设上敢拼争,全力破解制约项目建设的困难障碍,跑出“淮北速度”;要在工业发展上敢拼搏,打好一场全面振兴的总体战;要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之路,重现淮北工业辉煌荣光。
户籍人口负增长,借助外力有点难
除经济增长压力之外,黄山和淮北也都面临着人口增速下降的压力。
澎湃新闻查询公开数据发现,淮北市常住人口从2011年起逐年减少,2018年常住人口已低于200万。同时,淮北的户籍人口也增速缓慢,2022年末淮北市户籍人口为218.3万,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样,黄山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黄山市户籍人口从2020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从2019年末的148.9万人下降至2021年末的148.6万人。相应的,黄山的常住人口总体也呈下降趋势。2月17日,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末安徽全省常住人口6127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其中,黄山市常住人口为132.3万人,低于2021年末的133.2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黄山市常住人口同样低于户籍人口,显示出黄山是一座人口外流城市。
淮北市2014年-2022年户籍人口变化 图源:淮北市人民政府网站
大皖新闻曾在《黄山市:四线城市的人才外流之困》一文中提到,黄山市存在常住人口外流严重、人才缺少、企业招人越来越难等诸多现实困境。统计显示,黄山市少儿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低,安徽省16个市里倒数第二;老年人口占比高,16个市里排名第一。而且,黄山的青年、壮年人口外流严重,全市跨地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有32万多人,占总数的58%;黄山市内学校的每年毕业生(高校、高中职)约8900人,其中留在本地就业的只有约2500人,占比28%。
这篇文章指出,黄山市毗邻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工资薪酬、医疗教育、生活环境对青年人口吸引力大,还有部分人去了北京、广州、成都等地。其次,黄山市总体薪资水平偏低,部分企业劳动环境和工作强度存在问题。此外,还有学校专业设置有待优化、政府就业引导不力等原因。其中,黄山市及区县政府在吸引毕业生就地工作等方面,还缺少有足够吸引力的资金投入机制、政策完善机制等。
在此背景下,2021年5月黄山市决定财政出资1000万元,用于校企定制培养计划和市外招引技术人才计划,培招对象是高校及高、中职类学校毕业的技术类人才。同时还推动实施引凤回巢(黄山在外人才)、引进外地人才等战略,以振兴教育、医疗事业。
人口之外,从地理上看,黄山和淮北周边都缺少强有力的大都市辐射带动。
2018年10月,黄山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成为杭州都市圈唯一的浙江省外城市。但黄山市区距离杭州市区较远,乘高铁需要近一个半小时,自驾则需要3小时左右。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中曾明确: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黄山和杭州不在同一个省的行政分割,也对黄山承接杭州辐射带来影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所长、研究员张春龙此前在接受《中国城市报》的采访时表示,行政管理的壁垒,省级、市级政策制度的差异是一条长期形成的鸿沟。
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后获得的辐射带动效果,还需要时间检验。
黄山在杭州都市圈里的地理位置
同样是跨省加入徐州都市圈的淮北,也面临相似挑战。
虽然和徐州距离很近,《淮徐城际公交运营方案(草案)》已经出台,但淮北既和徐州不在同一个省,也面临徐州自身相对杭州并不强大的问题。2022年,徐州市GDP达到8458亿元,在江苏只能排在第六位。作为中心城市,徐州在徐州都市圈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相比杭州、南京等GDP万亿之城差距明显。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徐州都市圈本身的辐射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徐州需要在充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发展水平,从而增强带动包括宿州、淮北等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徐州的轨道交通S4号线、市域(郊)铁路徐州至萧县线,计划自徐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起点汉王新城站引出,向西南方向行进,延伸至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并预留进一步延伸至淮北市条件,满足紧密都市圈层联系的需要。
黄山和淮北要承受更多周边大都市的辐射带动,还需在交通基建、政务通办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