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让不少小伙伴
早已准备好的旅行计划都搁浅了
但是
别方张别蓝过
四川文旅厅联合成都商报推出的
“金牌导游带你安逸走四川”号巴士
即刻发车!
让我们跟着金牌导游
一起宅家“安逸走四川”
顺便做好攻略
待到春暖花开的好日子
再安排上~
走!
今天就先去这几个地方“遛遛弯儿”
今日第一站: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
—— Hello,Sichuan ——
推荐人:张群
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四川选拔赛第一名
2016年四川省导游大赛第一名
—–
—–
公元759年,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迎来了一位年近半百的沧桑旅客—诗圣杜甫。安史之乱,杜甫携同家人从甘肃一路辗转来到成都,成都自汉代以来就被誉为“天府之国”。身处战乱的杜甫来到成都,看到这里是“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渲染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一派繁华景象,便决定要住下来。但因身无分文,他便暂住在一座古寺内,第二年,靠着亲朋好友的资助,他修建了一座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于公元765年离开成都,此后草堂逐渐荒芜。唐朝末年,诗人韦庄寻得草堂旧址重建茅屋,此后,宋元明清均对草堂进行过修缮。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300亩,绿树成荫,古建筑与园林巧妙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您来到成都必打卡的一处旅游胜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到了草堂,才知道诗圣笔下的春日美景诚不欺人。
走进杜甫草堂,中轴线上的大廨是后人为诗圣修建的办公室,诗史堂的杜甫半身像眉宇微蹙,目光深远,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旁边有李白陪伴。中轴线上的最后一重建筑是工部祠,因为杜甫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纪念他的祠堂就叫工部祠。工部祠内有三尊塑像,中间是杜甫,两旁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和黄庭坚,那么为什么在灿若星海的诗人里我们选择了他们二位配祀杜甫呢?留个小悬念,待春暖花开,您来草堂,我为您解答!
穿过少陵草堂碑亭,我们就来到了茅屋景区,眼前的茅屋是1997年,根据杜甫的诗句重建的,走进茅屋,左植四松,右栽五桃,药圃青青,菜栏郁郁,茅屋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穿斗式结构,以茅草盖顶。中间是堂屋,左右是卧室,东面是厨房。整座建筑简朴而自然。但是这里翠竹掩映,楠树蔽日,野篱护院,置身于此,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当年居住在这里时的惬意与舒适。
杜甫在成都的时候,一天,偶然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刮走了茅屋上的茅草,看着眼前的景象,他写出了千古流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仁者情怀,这大概也是杜甫能成为诗圣的最大原因吧。
—–
—–
在杜甫草堂内,还有一处网红景点我们不得不打卡,就是花径,这是一处通往原草堂寺的红墙夹道,三米高的红墙中间夹着百米长的小径,两旁绿竹掩映,阳光斑驳照射下来,不用p图,每一张都是大片。
—–
—–
穿过花径就来到了原草堂寺,大雄宝殿已被改为大雅堂,里面用一副磨漆壁画展现杜甫一生,中间塑有12位伟大的诗人,李商隐,王维,辛弃疾,苏轼,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仿佛都穿越时空,一起在此饮酒论诗。大雅堂外有一尊杜甫雕像最为传神,雕像下方是前段时间《庆余年》里范闲翻写的那一片千古第一七律《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65年,杜甫离开成都,一路经重庆、湖北到达湖南,最后病逝在湖南耒阳江上的一叶扁舟上,杜甫病逝后43年,他的子孙杜嗣业筹钱把他的墓冢搬回了老家,埋葬在他最为尊崇的十三世祖杜预身边。家人在收拾旧物时,翻出了那篇被后世千百年传承与吟诵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作写于安史之乱,杜甫虽腹背受敌,但却始终斗志满满,那时他说:“有朝一日,我定要助君王比肩尧舜,保大唐千秋万代。”
屋前柳,碧云天,浣花溪畔欲生烟。草堂春日的光景,最得人心,处处皆是画,景景皆为诗,横看是文化地标,纵论是精神证物。
长按识别二维码
看杜甫草堂全景
下一站:天台山
天台山
—— Hello,Sichuan ——
推荐人:顾琳
2005年“四川优秀导游”
获奥地利、瑞士、荷兰、爱尔兰、加拿大等地的旅游专家证书
邛崃有座天台山,属于本色的天然画图,离成都约110公里,一脚油门,两个小时,一路就可以抵达山脚。山里,流水清澈,标配细雨和云雾。天气晴朗时,冷杉林中选一条步道走上几公里,一路深呼吸,就算繁琐工作中的一次常规保养,山水会帮身体换了机油和积碳。
邛崃这座天台山方圆约200平方公里,最初被称为东蒙山,山不在高,这里的主峰玉宵峰海拔是1812米。如果按照常规的“急行军”,买门票上观光车再接个缆车,一路刷图,上顶也不过2小时。天台目前没有缆车,可能更想都市人在山上慢慢走,徐徐看,踩几脚水,过几座桥,翻几个坡,摘几朵云,淋一场雨。再住上一晚,在夕阳斜晖中沿着冷杉林中的步道走上一段,天气好,仰头有星空在,低头有萤火虫。对抽烟的人来说,调整气息,让肺上来一顿大餐,都很惬意。
—–
—–
对成都人来说,周边都是山的礼堂,名声显赫的有青城、西岭加峨眉,如果是认真地以爬山来体验,第二天下楼脚是会打闪闪的。想起有一年步行登金顶,下山时在洗象池附近的钻天坡看到有登山客竟然是一路小跑在往山下冲,当时敬仰至极。后来到山脚深深明白,是因为小腿完全无力,只能无奈刹不住脚地往下飘,留下一路“威名”。休闲摊起的有龙泉山、老君山加长秋山,周末带上家人约上朋友,沿着石梯步健身式地游山,中间点上一杯素茶,找个竹椅子摆起,也算是上山了一趟。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台山的主峰玉宵峰海拔有1812米,森林覆盖率却达到惊人的94%,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浓度是成都市区的一百倍,一向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
当地有这样一句俗话,叫做“天台天台,登天之台”。那天台山又为何而得名呢?古时候的天台山最初被称为东蒙山,一说起蒙山,各位肯定会想起一副著名的茶联,它是这样写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联语可大有来头,“扬子江心水”是指位于扬子江心的“中泠泉”,它的出水口在今江苏镇江金山寺旁,当年的金山寺还在长江中心,四面环水,这中泠泉所以叫做“江心水”。它水质甘冽,是与茶相配的好水,与“蒙山顶上茶”共同构成茶中极品。也许您不知道,远古洪荒时候的蒙山有两座,一座是现在大家熟悉的雅安蒙顶山,古称西蒙山。
还有一座,低调而有内涵,它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天台山,称东蒙山,蒙山之顶即为蒙顶。所以咱们天台山的茶叶也同样是一绝。那后来东蒙山为何又叫天台山呢?这要和一位治水的英雄人物相关,他也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创者,他是谁呢?他就是夏禹,我们在传说中更习惯称他为大禹。他治水路过蜀国时,曾把这座山作为登高祭天的神山,所以才有了“天台”的美名。我们常说,因为有了封禅,泰山才能一山独大而小天下;因为有了禅宗,嵩山才能一山居中而名扬华夏;那是否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大禹和登天之台,天台山更应该一山奇俊而独领风骚。
正如您看到的,天台山景区一直都以“山奇、石怪、水美、林幽、云媚”而著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重量级的份儿。这儿是四川省内著名的“高山休闲天堂,萤舞梦幻世界”。景区既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外围保护地,又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山体是国内罕见的丹霞箱状向斜山地,整座山大致呈现英文字母U字形,山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由低至高形成三级台地。每一级台地都有着不同的魅力。当地自古就有 “一重天台一重天,重重天台上九天”的民谣,代代传唱中描述出天台山三级台地的独特地形。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这座山脉,那就是“台山蜀中奇”。那如果再用一个词来张扬它的个性,那就是“台山蜀中俊”了。
长按识别二维码
看天台山全景
今日最后一站:蒙顶山
蒙顶山
—— Hello,Sichuan ——
推荐人:郭友文
雅安市“明星导游”
2006年“全国优秀导游”
2015年“中国好导游”称号
2017年“四川省优秀导游”
蒙顶山建于1622年的麒麟石屏风,屏风高2.58米,宽2.20米,麒麟头顶云雾,脚踏翻腾海水,无论晴天雨日,浮雕上有雾有水的地方终年湿润,而麒麟的身体和头部却始终干燥,尤其是下雨天,雨水飘不湿他的身体,久而久之人们称它为阴阳石麒麟,是蒙顶山一大奇观。
▲ 明代.蒙顶山阴阳石麒麟
雅安蒙顶山来自四川文旅厅00:0001:34
甘露井,距今2000多年,据说是吴理真为了浇灌茶叶在两山之间凿的一口井,井内只有一尺多深的水,无论怎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因此古人把他称为蒙泉,由于水质清洁甘冽,用来泡茶会有一种奇异的香味,像观音菩萨撒的圣水吃了可以治百病长生不老,所以古人又把他称为甘露井,在井的跟前有三条龙,横卧在井边的两条龙龙首高翘,四目相对,井盖是一条盘曲的龙,关于这三条龙的来历有个美丽的故事,雅安古称青衣羌国,据说青衣羌国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吴理真,在她决定嫁给他的时候遭到父王的坚决反对,她一气之下跳入青衣江,民间传说她化作小龙女,经常从这口井出入继续帮助吴理真种植茶树,因此当地人把这口井叫做龙井,而且把它看得非常神圣,只有干旱很久的时候才到这儿烧香求拜揭盖乞雨,稍倾,风起,云涌,雨打树叶哒哒响,成为蒙顶山的第二大奇观。
银杏树一般要雄雌共生,然而蒙顶山天盖寺寺周围 12株银杏树全是雌树,他们参天蔽日,苍秀勃郁,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古银杏群,故又称“蒙顶银杏十二钗”,他们在蒙顶山天盖寺竟然神奇的构成一幅中国地图。
游人至此,品茗之时,可观赏到蒙顶山具有千年活化石之称的茶技表演——龙行十八式。临台远眺,绿野平畴,青山秀水,尽收眼底。游人留宿于此,晨可观佛光,晚可观云海,景色绮丽壮观,瞬息万变,千姿百态,叹为观止,若游蒙顶山而不领略如此胜景实为遗憾。
据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蒙顶山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开启了世界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从此,世界茶文明从蒙顶山发端,历经两千多年,传遍整个世界。
蒙顶山茶文化,是成就蒙顶山历史和现实之“名”的根脉,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皇茶园地处蒙顶山的莲花之心。古人说“此处常有云雾覆其上,若神护之”。也许是奇异的地理现象,也许是神的护佑,让吴理真当年种植的茶树生长了1800多年,创下历史奇迹。
蒙顶茶作为世界茶文化最原始的物质载体,由药品到祭品、饮品、贡品、商品的历史变迁,浸润出一部厚重的茶文化史。蒙顶山茶品质优异。
边茶贸易始于东汉。由宫廷药用到成为上流社会饮品,再走入寻常百姓家。到了唐代,蒙顶山茶声名鹊起,影响广大,被列为贡茶之首,自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开始入贡,一直沿袭至清末(公元1911年),入贡时间长达1169年,从未间断,这在中国入贡史上都是绝无仅有。并走出国门,大唐皇帝“钦赠”日本高僧的大礼是“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白居易盛赞“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民谣亦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其意深远,千古流传。
蒙顶山是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宋代为稳定边疆、保证军需,1074年,神宗下诏“名山茶不得他用,专以易马“,并在名山县新店镇设立“茶马司”,目前为全国保存完好的一座“茶马司”。
茶马司古墙上的茶马古道图,让你的目光穿过时空的城墙,看到神奇而遥远的路径跃然推进——
一条过雅安—荥经—九襄—泸定,到达康定,史称“大路”,主要以马驮;另一条过天泉—新沟—马鞍—泸定,到达康定,以背夫为主,史称“小路”。两路在康定会合后,再到理塘,过巴塘、昌都等,进入拉萨,再运往不丹、锡金、尼泊尔。
茶马古道是一条见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通道,是一条完全由人踩出的、充满了血泪辛酸甚至是用生命之躯铺就的古道。
行走在小路上的背夫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当地人把背夫称为“背夫子”“背二哥”,他们当中除了年青力壮的男人,还有十二三岁的小孩,和怀揣婴儿的妇女。背夫的装束很简单,一个汗褂子、一个背夹子、一个丁拐子、再就是茶包子。一般的背夫可以背十几包,约两百多斤,拐子师是领头人,可背四百多斤。背三包以下的小孩叫小老幺。路上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他们手中的丁字拐,山高路滑时可做拐杖,累了可支撑茶包休息,遇到野兽或强盗可作防卫武器。
正是这些社会地位低微的穷苦农民,越阡陌、跨雪山、攀危岩、涉寒江,创造了茶马古道的奇迹,蒙顶茶自古就是汉藏团结的纽带,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则是民族团结、国家安宁、和平友谊、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身上体现的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将永远鼓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光大,不断进取!
蒙顶山历史上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为蜀中三大历史名山。因女娲补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而成为一座“神山”。吴理真在此开创人工植茶的先河,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文化一座“圣山”。
蒙顶山四季皆是景。春闻其香,夏体其凉,秋览其景、冬赏其雪。古有“蒙顶旷览绝天下、蒙顶夏凉甲天下、蒙顶名茶扬天下、蒙顶佛经传天下、蒙顶补天盖天下”之说。
若有机会,定要去体会“步云三刻路,汗香一杯茶“的奇妙感受,让那幽幽的茶香侵润你寸寸肌肤,渗到你的心底,让你记忆永远。
长按识别二维码
看蒙顶山全景
待到春暖花开
背上背包
就去见你想见的人
就去想看的地方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水草木花鸟
都是曼妙的风景
咱们下期再相约~
部分资料来源:720yun.com
@四川文旅厅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