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很早很早以前,我就会唱这首歌。年少时,我在新疆8847部队农场,老场长天天逼着我们看记录片《红旗渠》,并命令我们学唱《红旗渠》里的主题歌。所以,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壮举早就耳熟能详,让人敬佩了几十年。
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了总长近2000公里的红旗渠,及高4.3米、宽8米、长70公里、引水量达18.3立方米/秒的总干渠,并从山西平顺县将漳河水引入林县,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天河”。然而,我却从没去过红旗渠。虽然红旗渠尽在咫尺,机遇多多,但总因时促事繁,一再蹉跎。
吃过午饭,驱车前往红旗渠。车行不远,来到一缓坡下,下车后沿着高高的台阶缓步而上。台阶不长,尽头是红旗渠的分水闸。分水闸是红旗渠的一个重点工程,也是参观游览的一个景点。台阶顶端是个平台,平台上树木葱茏,甬道幽幽,虽天寒地冻,仍不乏生机盎然。甬道的中央立着一座漆黑色的六棱纪念碑,碑上刻着彭冲题写的“红旗渠纪念碑”六个金色大字。碑顶若亭盖,六角飞翘,绿瓦排排。绕过纪念碑,一座小楼跃然而现。
眼前的小楼建于1965年,两层高,肩负着红旗渠的分水功能。小楼白石垒砌,质朴无华,底层是三个拱形圆门,圆门的下端是闸门,清水滔滔,滚滚而流。小楼的二层是三个玻璃窗,楼顶周围安有白石栏杆,郭沫若手书的“红旗渠”三个红色大字夺目耀眼。分水闸长6.5米、高12米、宽13.5米、闸底高程454.44米,低于渠首进水闸底10.31米,闸房内安装启闭力15吨的启闭机3台。分水闸的一干渠为双孔,二干渠为单孔,每个孔宽均为2.5米。一干渠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红英汇流,长39.7公里,设计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5.2万亩;二干渠沿林县盆地东北边山腰蜿蜒东去,到马占村东止,长47.6公里,设计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11.62万亩。
立在渠边看干渠森森,金汤壁垒,观渠水滔滔,奔流不竭,耳听解说员有声有色的讲解,不免让人幻想出几十年前建设者们的英姿俊影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如今,眼前的分水闸算不得上什么大工程,也无甚惊天奇地之处,但有一种精神却赋予了它神奇的魔力,不灭的光芒久久地光照后人。
看完景色,听完讲解,召集大家在分水闸前站好,拍张合影,以作纪念。
离开分水闸,前往红旗渠展览馆参观。展览馆里挂满了图片和摆满了实物,图片都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图片,有人物有场景,真实地记录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实物大都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工具,箩筐扁担、钢钎铁锤、绳索推车等等。图片与实物向人们昭示着林县人民敢于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览馆里静悄悄的,讲解员领着我们穿梭其间,并不断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讲着遥远遥远的故事。
身临其景,移身游目,览黑白照片,瞧陈旧实物,染目过脑,沉思烙痕,眼前仿佛影幻出一副悠悠画卷:勘探、设计、进山、打眼、放炮、劈山架桥、肩扛车拉、披星戴月……好一副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
走出展览馆,坐车前往红旗渠最为著名的景点“青年洞”。汽车在山道上盘旋,弯弯绕绕一阵后,停在了半山腰的停车场。下的车来,在导游的引导下,踏上石阶,攀爬而上。
天灰蒙蒙的,阴沉沉的,山风裹挟着冰凉在布满残雪的山梁和山谷间呼呼飘荡。万木萧条,绿色尽失,高高的大山宛若高高的冰塔,我们如蚁般行走在冰塔之上。导游是位年轻的姑娘,既热情又知识丰富,一路上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解说着“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这里地势险恶,石质坚硬,建成后的“青年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1961年7月15日终于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青年洞”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最为艰难的地方,如今也是红旗渠最值得向外人推荐的亮丽景点。讲解员边走边解说着开辟“青年洞”的往事,我们边听边走,仿佛慢慢地走进以往那个的火热年代,和当年的开拓者们一起劈山凿洞,风餐露宿,饱含激情地战天斗地。
沿着渠道绕过山梁,巍巍大山忽地一横,挡住去路。灰黄灰黄的崖石俏立高耸,雄浑巍峨,崖石边砌有一道宽宽的水渠,水渠的外沿是一条路,路边立有一道半人高的枣红色铁栏杆。水渠绕过弯来,山前一撞,而后穿洞而去。洞口上方建有一平台,洞口箍着半圆形砖拱顶,下边静静地流淌着清清的漳河水。崖壁上,醒目处雕有李先念书写的“山碑”两个白色大字,洞口上方雕有郭沫若书写的“青年洞”三个白色大字。斗转星移,日月轮回,红旗渠水静静地流淌了几十年,“青年洞”如山碑一样牢牢地竖立在太行山上。
来红旗渠的参观者,大都要到“青年洞”来,观风景,听解说,感受当年的艰辛和百折不回,看今日景色之秀美。年轻的编辑记者们大多没来过这里,听完讲解,纷纷站在“青年洞”前留影拍照。临走时,大家聚在“青年洞”前,红旗渠边,留下了至今难忘的身影。
其实,“青年洞”工程只是红旗渠中的一个缩影,在漫长而艰苦的红旗渠修建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工程,如曙光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桃园渡桥、红英汇流、夺丰渡槽等等,等等。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
下的山来,感慨颇多。以前红旗渠精神在脑海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今天,身临其景,听瞧观看,抽象的概念渐渐地融化进巍巍大山、清清渠水中。林县人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将随着红旗渠的永存而永存。
晚饭后,小杜告诉我:大家都很兴奋,不想早睡。我说:走,唱唱歌。
那天,大家过得都很快乐。
注: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安阳林县改为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