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圣境游览导游词:
曲阜境内,虽无五岳四渎,崇山大川,但历史赋予曲阜山水的文化品格却是独一无二的。这方神圣的土地,不仅为传说中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先民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和多彩的政治舞台,而且孕育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群体和儒林精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尼山不高,诞生了孔子,胜似仙山,名声大矣;泗水不深,滋养了儒学,胜似龙潭,灵气足矣。“正派千年归泗水,芳声百代重尼山。”在儒者的心目中,此山是仁德的化身,此水是智慧的源泉。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方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志士仁人向往的圣域贤关。尼山、孔子湖、孔子构成了我们尼山圣境的一山一水一圣人。
孔子湖:
夫子曾经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现在正位于五川汇流之处孔子湖,孔子湖,又称圣水湖,原为尼山水库,于2014年5月由山东省水利厅更名为孔子湖。位于尼山南麓,由地方政府在1958年投资兴建,是全国二十四大水库之一。截五川之水汇集起来,总库容高达1.2亿多立方米,占地11.5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7万多亩。
孔子湖,西南有睡佛美称的昌平山,东傍以孔子母亲命名的颜母山,放眼望去,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让人心旷神怡。
观水台:
逝者如斯流昼夜,见则必观赏其德。文献记载,孔子“逢水必观”。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老师,您见到大水就一定要观看,为什么呢?”孔子说:“水,普遍地养育万物,而默默无为,像德;它流向低处,遇到阻挡,即使不得不弯曲绕过,也要奔向目的地,矢志不渝,像义;它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像道;如果放开它,它就立即向前冲,好像回声一样反映迅速,毫不迟疑,即使前面是百丈深谷,也毫不畏惧,像勇;它测量东西时很公平,像法;满了以后自动流掉多出来的,不需要刮板刮平,像正;它虽然柔弱,却能够渗透到各个细微的地方,无处不到,像察;各种东西,放进去洗过,都会变得干净,像善化,即善于教化;它有万千曲折,也一定迂回向东,像志。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孔子以水喻人,教化我们要像水一样具有九德。
正南门:我们现在的位置是景区中轴线的最南端,中轴线是根据孔子的一生而设计的,孔子晚年曾自我评价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泮水桥:
我们即将踏上的这座桥,名为“泮水桥”。古代孩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入学名曰入泮,学的是什么呢?“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看似学的都是小事情,但都是大道理。洒扫,是要让孩子们养成勤劳的习惯,从身边小事做起。一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二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应对,大概是学一种基本的礼仪。迎来送往,吃饭走路,待人接物,都有一种源于内心的善意反映在行为上的表现。至于“进退”,虽是“小学”,但很多大人也不见得能掌握,古人从小要学习的是行为思想上的“知至而至,知止而止。”小学还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虽然孔子讲究“君子不器”,但基本的谋生本领还是要先掌握的。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实质上应该先成器,但并不囿于成器。所以古人十五岁入大学,走进天子学宫辟雍,学习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
而立门:
古代学子通过在学宫五年六教的学习,20岁行冠礼,从此担当起为人的责任、家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为三十而立奠定了基础。
我们眼前的这座高台式建筑便是而立门,它是由三十根立柱支撑起来的,寓意三十而立的人生。那么,什么是“立”呢?
“立”首先指的就一个人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说话有分量。孔子在30岁的时候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学之人。有一次,齐国国君齐景公访问鲁国,鲁昭公专门带上孔子参加接待。孔子在应对齐景公关于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时,侃侃而谈,回答的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从这件事就能说明孔子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并且别人能够听他的意见。
其次,孔夫子在三十岁左右创办私学,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在事业和经济上也立了起来。我们后世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就是称赞他开创私学,使得平民也能接受教育,为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育人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就是他丰硕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
此外,孔子还谈到“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考察一个人能否做到“三十而立”,还要看他是否知礼、明礼、守礼。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尤其注重礼,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一个人是否讲礼,不仅体现了他的外在形象,更是透露出内在素养。在孔子教学中,“礼”是培养恭俭庄敬的,是通向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必修课,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金声玉振广场:
亚圣孟子曾评价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古代典礼制度,奏乐以击钟开始,以击罄结束。“金声玉振”表示整个典礼的完整过程。称赞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这就是金声玉振广场名字的来历,其可同时容纳五到六千人进行大型祭祀等活动,大家可以体验一下我们演艺活动部的礼拜先师仪式。
不惑台:
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是不惑台。不惑,出自《论语》名句“四十而不惑”。《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四十不惑”其实不要理解为孔子到了四十岁了,什么都不迷惑了,什么都懂了,什么知识都难不倒他了。显然不是这样,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因为世界是无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那么孔子的不惑是指什么?
孔子比我们高明并不是因为他的知识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的判断力比我们高。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也不是看他的知识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知识不在于它有多大的宽度,而是在于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与深度。“四十不惑”有两层含义:第一,人到四十,人生不再有疑惑,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该干什么了,对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这是不惑的第一层含义。还有就是,人到四十,对这个世界上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各种现象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它的是非,善恶与美丑。
我们穿过而立门,明白了礼的规范,走过不惑台,从此对自己的人生不再迷惑了,同时对社会也有了理性的判断。
天命大道:
现在我们即将踏上天命大道,来了解何为天命。孔子五十岁开始从政,从一个小小的中都宰,一年后升为司空,不久又直接任命为鲁国大司寇,位列大夫,主管相事,甚至在齐鲁两国夹谷会盟中也表现出了他出色的军事和外交才能。正当孔子为鲁国大治,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的时候,齐国感受到了威胁,就用良马和能歌善舞的美女来离间鲁国和孔子的君臣关系;孔子被排挤后,无法继续在鲁国施展抱负,这时的孔子没有灰心丧志,而是感知到自己的天命,便决心带着学生去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实现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天命大道共有261级台阶,其中的260级代表儒家文化已经传承了将近2600年的岁月,盈余的一级则既代表一个历史阶段的结束,也可代表新阶段的开始,在新时期,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继续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
孔子像:
公元前551年,人类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生在尼山,所以尼山两千年来备受瞩目。眼前的这尊高大威仪、庄严神圣的孔子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先生主持设计,以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参考,按照“可亲、可敬、师者、长者、智者”的形象来设计定位的,历时3年,于2015年12月份正式落成,其定位为当代的文化精品,未来的文化遗产。《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形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严厉、高大威严而又谦恭安详的孔子以“温、良、恭、俭、让”的独特魅力教化天下。
孔子像偏东南9.5度,象征孔子享受飞龙在天,九五至尊的待遇。相传在孔子出生之前,有麒麟出现于孔家,吐出玉书,书上写着“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意思是孔子有帝王之德,却未能居其帝王之位,故称素王。(备注:孔子像总重量为1136.70吨,其中共使用铜166.70吨,钢960吨。)孔子像的高度为72米,我们在孔子像的两侧山体种植了三千棵杏树,寓意着孔子的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像基座位于中轴线的最北侧,共分三阶。在我国古代,大型的祭祀、朝见天子、诸侯会盟都会专门构筑临时性的高台。这样的高台,一般分为三阶,君坐最高一阶,臣列第二阶,活动则在第三阶举行。孔子的基座就是按照此规制设计的。
历史上孔子的封号有很多,曾有“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诸多封号,但能代表孔子的最高赞誉莫过于清圣祖康熙皇帝亲书的四个字“万世师表”,“万世师表”赞扬孔子乃“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
72米高的孔子像伫立在尼山,远眺世界,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就让我们站在耳顺广场,从内心深处,感受孔子,并以孔子的视角,感受尼山的山清水秀。
世界最大孔子像
大学堂:
我们即将步入的是尼山圣境大学堂,大学堂名字是以《四书》中的《大学》命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堂位于尼山圣境中轴线的东路,依山而建,整体呈退台式形制,上下共九层,总高65米,是一座仿古建筑,建筑面积达6.7万平方米(对外开放空间近5万平方米)。
大学堂是一座集博物、典礼、讲堂、会议、演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建筑,它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彩绘、生漆脱胎、书法、粉彩堆白、壁画、铜雕、泥塑、漆画等多种艺术形态完美呈现;泥塑、东阳木雕等艺术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手工技法,既体现了我们的匠心精神,又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
面前的这座丰碑是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主题的尼山石刻,尼山石,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丰碑上的内容以孔子生平为主的中文英对照,中文内容选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英文选自《大英百科全书》孔子条目。
比尼山石刻更具曲阜特色的是尼山砚,中国名砚之一。它是曲阜独有的优秀传统工艺品,在乾隆时的曲阜县志中就有生产尼山砚的记载。
现在我们到达的地方是集贤厅,主要功能为旅游咨询、行李寄存、客诉处理、艺术品陈列等。
大学堂
尼山六景: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集贤厅的“尼山六景”双面刺绣。尼山风景秀丽,五峰连峙,其山形五峰耸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群山环峙插层天,五老峰高瑞气连。”这是古人形容尼山的真实写照。汉代《纬书》所称“五老降庭”由此相互附会而来。尼山之西约五华里处,有一片绿树浓荫掩映着的农家房舍,它就是鲁源村,古人称之为鲁源林。据《阙里志·尼山》载:“在尼山之西五里,史载孔子生鲁昌平乡,即此,今名鲁源村。”鲁源,其义即为鲁国之源。1958年在鲁源村东建起了一座可蓄水1.2亿立方米的特大水库,可灌溉农田20万亩。登上尼山,俯瞰遥望,只见山峦重叠、碧波荡漾,为古老的尼山圣地又增添了一处妩媚动人的景观。过鲁源村,北行有溪,曲折蜿蜒,流水潺潺名叫智源溪。智源,即智慧之源,是说孔子出生地乃智慧之源。明代文人张寅曾赋诗赞颂,“智源水远东还鲁,颜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衔寒雨下秋田……。偶因圣诞来瞻仰,红叶黄花处处鲜。”沿智源溪北行,约里许,西岸便是坤灵洞,亦名“夫子洞”。东晋时期干宝的《搜神记》称,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曾祈祷于尼山而生孔子,其父叔梁纥嫌其相貌丑陋,便弃于山下,一只雌虎将其衔入洞内养了起来,故名“坤灵”,洞中原有雕刻的孔子像,并有石桌、石凳等,后因流沙所淹没。1979年维修其洞时,清除掉淤沙,才复现出洞口。由坤灵洞拾级西上,便是“观川亭”,此亭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4年)。《论语、子罕》篇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传孔子曾在这里看到河水滔滔,不断流逝,感叹光阴如流水。跨越智源溪尼山之东对面即为“颜母山”,颜母山麓有文德林,“尼山神”被封“毓圣侯”。毓即产生之意,是谓孕育圣人之神,故封为侯,文德林即毓圣侯之林。
兰花图: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各位老师我们看到的这三幅兰花图,是由我国著名工笔画大师苏百钧先生所创作,孔子以兰花比作君子,并以兰花自喻,兰花也是曲阜市花。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画面题材以“中国兰”为主,外加“云、水、雾、石”等雅致风景,整体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及孔子精神中的“高古”意境,打造丰盈的艺术感觉。以“蓝、绿”的主体色调,体现出兰花生机盎然的景象。画中的兰花在素雅的基调上实现了一定鲜亮的视觉跳跃,有跃然入目的感觉。
藻井:
集贤厅中央的藻井参考北京智化寺藻井,顶部为“麟凤呈祥”主题纹饰,其工艺采用东阳木雕的形式。古书《吴越春秋》中说:“禹养万民,凤凰栖于树,麒麟步于庭。”麟凤同出,呈祥兆瑞。以后人们把麟、凤在一起视为天下太平的象征。
“藻井”一词,最早见于汉赋。藻井的这种装饰,其含义与象征和防火有关,而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藻井之意压伏火魔。
东阳木雕麒麟和凤
大学之道:
前面的台阶叫做大学之道,大学之道由5组台阶组成。大学之道两侧栏杆扶手收头为有凤来仪的凤凰,其表现效果工艺为金银错。所谓不积跬(kui)步,无以至千里,通过一步一阶地行走,我们可以慢慢地了解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正如《中庸》中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学问就是按照“学”、“问”、“思”、“辨”、“行”的顺序依次展开的。
朱熹《朱子语类》曾记载:“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在此设立长明烛灯,便是代表孔子高举生命之道,弘扬心性之仁学,丽如日月,朗照百代。
学习大学之道须有中正平和之心,故两旁的竹简墙雕刻《中庸》全篇,讲述人性的修养之道。朱熹论四书的阅读顺序,先读《大学》定其规模,次读《论语》立其根本,后读《孟子》以观其发越,再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大学》定其规模,即定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中是指不偏不倚,庸是指平常,登高必自卑,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做到恰到好处,才能步步为营,从而实现《大学》里面的修齐治平的目标,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博山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博山炉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博山炉流行于汉代,后世亦曾使用并仿制。
仲尼之门全门采用锦纹纹饰,木底门上采用扬州漆器剔红工艺,铜质圆形门心把手正面为麒麟形象,背面为凤凰形象。仲尼之门实指君子之门,穿过仲尼之门走进孔子的世界,领悟君子之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宋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大学》首章,采用的漆器工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号称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是谓桃李满天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七十二贤廊:
百家争鸣
现在我们所到的位置是依据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而设计的五厅。仁厅是五厅当中最大的厅,占地面积约28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进行学习、庆典以及会议活动,所以仁厅也被称为课堂、礼堂、殿堂。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仁”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仁厅,无论内部装修还是氛围打造,都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艺术结合,可以说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
百家争鸣
仁义礼智信五厅: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天下归仁”动态水墨(作者祁海峰),它取五岳为基础形态,以山水的形式来抽象表现,看似不经意的笔点墨洒,一山,一石,一水,一物,雄浑厚重中又不失灵动充盈;体现了山高水长的意境,代表着各个阶段思想的高峰。
仁厅两侧的书架放满了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就像图书馆一样,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在书架两侧是竹刻,采用的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东阳木雕,在竹刻的下方是张仲亭创作的《论语》中“仁”的选录。
在书架上方我们可以看到18组生漆脱胎的麒麟雕塑,将麒麟玉书的形象,置于仁厅,用作书架配饰,以其呆萌的形象呈现给大家。 麒麟居四灵之首,出现处必有祥瑞。所以被古人称为“仁兽”。麒麟的传说伴随了孔子的一生,据《圣迹图》记载:“孔子生,见麟吐玉书”。相传孔子将生之夕,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天降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意指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以后可成为圣贤之人,这也预示着孔子将会用一生担负起恢复周礼的重任。后来鲁国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认为麒麟降世不逢其时,因而遭到戕害,于是悲叹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并认为“麟出而死,吾道穷矣”,便停止了《春秋》的编订。
仁厅的顶部万凤图,采用中国古建传统的彩绘,图案主要是凤鸟,凤是吉祥之鸟,只有天下清平有道时才会出现;所以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期,孔子认为天下有道无望,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悲叹。如今天下清平,凤凰来仪,孔子有知,当会欣然而笑。
仁厅
现在我们到达的地方是义厅。《中庸》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并非江湖义气,而是指我们待人接物应该向圣贤看齐,做到适宜适度。义厅的主调颜色是白色,采用粉彩堆白的传统艺术形式,将赵氏孤儿、桃园结义、负荆请罪的故事呈现出来,实现了“远看有震撼,近看有细节”的生动艺术效果
义厅
各位老师,现在我们所到达的位置是礼厅,礼厅的文化主题是尼山五礼(启蒙礼、拜师礼、冠礼、婚礼、乡饮酒礼),人们认为“礼别异,乐合同”,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之间角色和社会分工的,但如果只用礼来强调人们的阶层和地位高低,那便背离了礼的初衷。整个礼厅采用了壁画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构图、人物动作体态的微调,让画面更加鲜活生动。礼厅顶面的彩绘文化主题为凤凰祥云,两只凤凰首尾相接形成环形旋转的姿态,增强了四周云纹的美感。
礼厅
现在我们到达的地方是智厅,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孔子和老子是两位具有代表性和开创性的人物。作为儒家与道家学说创始人,他们都生活在春秋晚期,诸多文献和考古资料都证实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件事不是我国古代两位学者简单的“历史会面”,而是儒、道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智厅壁画根据空间设计,共分为九幅画面,总称为《圣宇奇观图》。所谓“圣宇”,一则泛指书院,书院为儒家传道授业解惑之神圣场所,可谓“圣宇”也;二则特指孔庙,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为纪念孔子所修之孔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之圣地,亦可谓“圣宇”也。故《圣宇奇观图》之命名,即指因孔子而存在的两种具有神圣意义的建筑–书院和孔庙,在山林之间与大自然的宏伟风光交相辉映、流光溢彩的奇妙景象。
单幅作品名称依次是:烟岚清晓、松山清远、古木仙禽、流云飞瀑、重屏积翠、山水清音、楼台揽胜、群峰竞秀、曲径幽泉。
正中间一幅为核心画面,面积最大,其余八幅面积略小,以中间画面为核心向两侧延伸,左右各四幅对称排列。九幅画面内容统一以山水风景为主,穿插代表书院和孔庙的亭台楼阁以点题,并点缀动态各异的白鹤以活跃画面,增强画面的空灵意境。
智厅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信厅。何为信呢?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好比,连接车头与车身之间的销子一样,没有了销子,车子便无法行走。
信厅主墙面:信厅漆画创作以画面“印章”为构图的设计理念,画面边角圆润,呈现出“印章”的斑驳、厚重感,漆画色调以朱红为主,通过增加青绿色作为互补,与环境实现色相呼应。
信厅木雕: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防兵力要充足,粮食要充足,老百姓对国家要有信仰互相讲诚信。子贡接着问:若三者留其一,该选哪个呢?孔子说:那就是最后一条,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老夫子在那个年代就指出了诚信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