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园丁与导游议论文(一名优秀的导游议论文)

[来源网络]阅读(42)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热门教育博主的10年:为微小而喜悦

这几天,热门教育博主@我们1班王悦微正忙着在微博上给班里学生征集“奖励项目”:“小红花攒够数了,可以来换一张刮刮卡。”她晒出已经做好的刮刮卡,每张奖励都别出心裁:照片设为班级电脑屏保一周、请一个好朋友中午下楼去操场自由玩半小时、戴蒸汽眼罩休息二十分钟、老师VIP服务一天……

近年来,随着各种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家长们获得教育经验、了解升学信息、能够答疑解惑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认识了许多乐于分享的有爱老师,王老师正是其中之一。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在这位网红老师的微博里,点点滴滴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在这10年间的变化。孩子们越来越有个性,家长们的关注更立体,老师和学校不断地用新理念和设施培养人才。

百万粉丝的网红老师,记录孩子们的闪光

王老师如今在宁波一所小学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2012年她在新浪注册微博,至今当了10年博主,有270余万粉丝。在很多粉丝眼中,王老师和她的学生一样,充满奇思妙想。

通过她的微博,大家看到的不是分数,而是一个个有写作、画画、体育等特长,或是懂感恩、肯努力的孩子。他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王老师总能找到闪闪发光的那一刻。她经常会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新发现,最新的一个是“小孩的脚和嘴是联动的,脚一动,嘴就要动,所以排队走路时会有源源不断的讲话声”。有一点像吐槽,字里行间却透着可爱,让许多正在为孩子教育问题而焦虑的家长,有了静待花开的盼头。

“当时开微博,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写作,作为老师,又有很多有趣的学生故事,想跟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老师认为很普通的教育常识,对有些家长来说可能很陌生,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跟孩子出现一些对立的情绪,大的小的都不开心。”王老师说,“有了这个微博后,我也希望能在互联网上传递积极向上的教育观。”

王悦微老师的名字,意为“为微小的事情而喜悦”,她善于发现并呵护学生的真,出版的教学笔记就叫《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她觉得,成绩高低不是衡量学生努力与否的标准。这十年,她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学生,通过微博记录他们的成长,出版了四本书,影响了很多人。

热门教育博主的10年:为微小而喜悦

在她的微博里,读懂素质教育10年变迁

在王老师的微博里,人们读懂了许多东西。通常,大家习惯用“园丁”形容老师,但这真的是对这个职业最合适的比喻吗?2013年教师节前夕,王老师晒出学生瑶瑶的奇文《园丁与导游》:“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各种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把我们变整齐。”此后每逢教师节,都能在网上看到有人拿这篇文章说事儿。

有人在王老师的微博里看到了教育观点和方法的10年变迁。“我的学生已是‘10后’,家长都是‘80后’。我觉得,现在家长越来越尊重孩子的想法,尤其体现在青春期教育等方面。从前看到小朋友之间有那种萌动的青春情愫,爸妈可能会比较紧张,担心影响学习,但现在80后家长,更开明、更包容,不会视若洪水猛兽,而是会跟孩子很好地沟通。”

通过微博,王老师也感受到了近十年家长们的焦虑。“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使大家的信息传递更快,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理念的交流,但一方面也加重了焦虑传播。比方说,某个孩子在某个方面特别出色,其实是个别现象,可类似消息多了,家长会觉得别人家孩子都很好,就自己家的不行。”

所以,王老师会建议身边的朋友退出所谓的“鸡娃”群,给自己也给孩子减负。这两年“减负”成了教育重点工作,但真要减下去,家长的教育理念也要变。为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她也常在微博上面发表相关意见,偶尔还会晒晒自家的二宝:“这两天,小菜和航航所在学校都举行了体育比赛。小菜全年级短跑第二名,跳高第四名。航航的一分钟跳绳,拼尽全力,52个……同父同母同一养法,差别就是这么大。”

热门教育博主的10年:为微小而喜悦

让她欣喜的是,这些年,越来越多家长重视孩子的视力、身高、牙齿等。“生活水平上升以后,大家对孩子的成长的关注会更立体、更全面。”她分析,“这对家长的挑战还是蛮大的,你要学习更多,因为你只有了解相关的知识才能做得更好。”

未来王老师会继续分享教育上面的经验和心得。因为她发现,很多粉丝愿意看,其中甚至有一些还没有做家长的年轻人。他们给王老师留言说,虽然现在没有孩子,但是教育不是说有了孩子以后可以去现学的,希望早点学起来。“现在的年轻人想早点了解小孩子的世界,为将来做父母打好基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理念。”王老师说。

记者手记——

前两天,本报的一条校园新闻上了微博热搜:“甲鱼、鲍鱼、阳光玫瑰……杭州这所小学的午餐太‘壕’,知道餐费更羡慕了”。不难看出,如今家长不止关心孩子在学校学什么,还关心他们在学校吃什么、玩什么。

其实,近三年来,本报教育公众号“升学宝”每年都会晒好吃又便宜的校园午餐,家长对相关学校的满意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想必这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如今的学校不仅是让孩子学知识的地方,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地方。

近日另一条火出圈的教育新闻,是台州市黄岩第二高级中学16岁女生黄雨婷,在2022年国际射联射击世锦赛上获得女子10米气步枪银牌,为中国队拿到一张巴黎奥运会入场券。这几年从浙江高中走出的优秀射击运动员还有一大批。例如,从杭州源清中学毕业的钱学超,曾打破10米气枪世界纪录;高洁、万颖捷等同学更是凭借这项特长,走进许多人梦想中的学府清华大学。

为何英雄少年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的中小学这些年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体育、艺术等领域有天赋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平台和成长空间。同时,普通孩子也有了更多挖掘潜力的机会。比如,杭州滨江区2020年出台《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等要求的若干意见》,在全区中小学逐步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

在劳动教育方面,浙江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今年9月起,劳动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成为一到九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且每周不少于一课时。而浙江早在2021年9月,就推出了第一套劳动课的教材。很多中小学已经拥有自己的农田,甚至农场,许多校园萌宠就是学生的劳动成果。上周,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的孩子们,就在老师指导下,孵化出最新一批“海创学习鸡”,有普通小鸡,还有仅有一枚硬币大小的“芦丁鸡”,据说接下来要尝试孵化孔雀了。

正如@我们1班王悦微说的那样,现在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更立体、更全面,视力、身高和综合素养都很重要。所以学校的理念和硬件设施近年都在不断更新,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除了学得好,还要吃得好、玩得好,甚至睡得好。据了解,最近两年,杭城许多中小学特意设置了午睡时段,安排了相应的场地,还通过使用帐篷、可平铺桌椅等工具,让孩子们实现了在学校“躺着睡”。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四知书屋导游词(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来源网络]阅读(29)

炎热的天气去坝上避暑是不错的选择,去年8月从北京出发,去坝上领略草原风光。主要行程北京-承德-围场-乌兰布统-多伦-丰宁-张家口-北京,这里有历史人文景观,有森林草原湖泊,置身于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视野中,感受大自然的清凉。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网)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澹泊敬诚殿是避暑山庄正殿,此殿规模宏大,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卷棚顶,四周有围廊。殿前有外、内午门,朝房、乐亭,后有四知书屋、寝宫等建筑。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四知书屋,在澹泊敬诚殿后,是一座5间大殿,周有回廊,曲折叠绕,使庭园清幽,诗意盎然。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四知书屋左右两侧为瓷器展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烟波致爽殿,清朝皇帝在承德时的寝宫,此殿外表淡雅,而殿内陈设富丽堂皇,各代金、银、玉、磁、钟表、古玩、挂屏等达千余件,满目琳琅。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云山胜地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后,清康熙四十九年建,楼两层,面阔5间,进深1间,不设楼梯,而以假山为自然斜道。因其踞岗背湖,居高临下,有“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的意趣,故有此名。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岫云门是正宫的后门,门头挂着“岫云门”匾额。走出岫云门出景区了,南起丽正门,北到岫云门是避暑山庄的宫殿区。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烟雨楼在避暑山庄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是乾隆四十五年仿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而建的。自南而北,前为门殿,后有楼两层,红柱青瓦,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四周有廊。上层中间悬有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水芳岩秀为如意洲后殿,面阔7间,前出厦5间,后出厦3间 。殿内正中挂康熙皇帝题写的“奉三无私”匾,其联是“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这里曾是康熙皇帝早期居住和读书的地方。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延薰山馆面阔七楹,进深两间,前有五槐抱厦,前后设廊,单檐歇山。有联“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此处为早年康熙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处理朝政的主殿。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无暑清凉是一组三进庭院的主体建筑,南阔5间,进深1间,门殿题额“无暑清凉”,殿本身“广厦洞辟,不施屏蔽”,四面皆水,景色秀美,夏日凉爽清幽。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水流云在位于芳渚清流之北,与烟雨楼隔湖相望。水流云在亭是一座重檐四角攒顶、四面出卷棚式抱厦的敞亭,共16个角,俗称“十六角亭”。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知鱼矶建于乾隆六年,因临芳墅岛上环境极佳,乾隆在临芳墅前,临湖续建一景作为垂钓赏鱼之所,并取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水上辩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故事,题额为“知鱼矶”。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坝上行(一)承德之避暑山庄(上)

四知书屋导游词(四知书屋印章)

[来源网络]阅读(43)

“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

——纪念土尔扈特东归壮举250周年

作者:马大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250年前,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领导下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举族东归,离开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流域,历尽艰辛,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回到了被他们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场横跨欧亚大陆、震撼中外的历史活剧,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年适逢土尔扈特东归250周年,对这一震撼心灵的历史场景进行再回顾,对其东归缘由以及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进行再思考,能够给我们带来历史的启迪。

三个历史场景铭记东归历程

土尔扈特人举族东归的壮举,有三个历史场景值得永远铭记。

场景一:公元1771年1月17日(乾隆三十五年农历十二月初二)

这一天,是土尔扈特人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光荣之日:在伏尔加河流域卡尔梅克草原上,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统一指挥下举行了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开始踏上举世闻名的重返祖邦故土的东归征程。

伏尔加河下游,1月初正是隆冬季节,寒风凛冽,阵阵劲吹,当旭日的光辉洒向大雪覆盖的卡尔梅克草原时,皑皑的白雪折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渥巴锡率先点燃了自己的牙帐,霎时间,无数村落也燃起了熊熊烈火,辽阔草原升起了滚滚浓烟。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孺老人乘上早已装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护卫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彻底离开了他们游牧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他们异口同声高呼:“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起义队伍破釜沉舟的悲壮义举,表达了土尔扈特人一去不返、回归祖国的决心。

渥巴锡所率起义东归的全部队伍共有33360余户、16.8万余人。其中在千户以上的,有策伯克多尔济所属4000余户、2.1万余人,巴木巴尔所属2000余户、5000余人。此外,舍楞所属之500余户、2000余人,也加入了起义东归的洪流。

土尔扈特人东归的疾风骤雨,使俄国在伏尔加河地区的统治秩序陷入瘫痪与瓦解。消息传到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女皇为“她的大臣们竟漫不经心到让整个部落在她信任的奴仆们鼻尖底下举行暴动,逃出了神圣的俄罗斯国境,从而使罗曼诺夫家族和头戴彼得大帝王冠的守护神鹰蒙受了永不磨灭的耻辱”而大发雷霆。

场景二:公元1771年7月8日(乾隆三十六年农历五月二十六)

在策伯克多尔济率领下,东归故土的土尔扈特人前锋部队在西陲边地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巡边部队相遇。六月初五,清军总管伊昌阿、硕通在伊犁河畔会见了刚刚到达的渥巴锡、舍楞以及土尔扈特东归主力部队和家属。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向250年前的察林河畔。土尔扈特人经过长途跋涉,几乎丧失了所有牲畜,当他们回到祖邦故土怀抱时,很多人衣不蔽体,靴鞋俱无,时虽夏季,但西陲晨夕的凉风依然袭人,面容枯槁、疲惫不堪的土尔扈特人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一则清代档案为我们再现了刚从异域他乡归来的土尔扈特首领与清朝官员初次会面的情景,生动而感人。伊昌阿和硕通在报告中描述:“渥巴锡派人来报,言已得暇,故我二人率领随从三十余人,前往渥巴锡住地观看。北面一个蒙古包,前面支起凉棚,渥巴锡坐在正中,巴木巴尔坐在一旁。我等到近前下马之后,渥巴锡、巴木巴尔同时离座而立。我等走进凉棚,伊等即跪下请大圣皇帝万安,继而便问将军大臣之安。”伊昌阿提出,希望渥巴锡早日到伊犁与参赞大臣舒赫德会见。渥巴锡在当天即派舍楞告知伊昌阿等,表示他与巴木巴尔、舍楞等可以随时动身前往伊犁会见舒赫德,并于次日即奔赴伊犁。

在伊犁期间,舒赫德向渥巴锡反复申述了乾隆帝的旨意:“闻厄鲁特等,受朕垂恩,带领妻子远来投顺,甚属可悯,理宜急加抚绥,遣大头人来京入觐,但念尔等均未出痘,京城暑热,甚不相宜,避暑山庄凉爽,如九月中旬可到彼处,即带领前来,否则俟明年临幸时,再来入觐。朕务于车凌、车凌乌巴什一例施恩。”(《满文月折档》,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折)舒赫德还将专门从北京“六百加急驰递”的《乾隆谕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敕书》交给渥巴锡等人。值得一提的是,渥巴锡和他的后人一直将这件敕书珍藏于王府,至今仍完好保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属国家一级文物。

场景三:公元1771年10月15日(乾隆三十六年农历九月初八)

当天傍晚,渥巴锡抵达承德后即赶往木兰围场伊绵峪觐见乾隆帝,进献礼品,乾隆帝以蒙古语垂询渥巴锡,在蒙古包里共进茶食。次日,即10月16日,乾隆帝在伊绵峪围猎营地设盛宴,参加筵宴的大臣权贵、内外蒙古王公和卫拉特诸部首领有86人。渥巴锡等东归首领在苍山滴翠、枫林似火的伊绵峪参加了规模盛大的一年一度的围猎,正好与先期来归的杜尔伯特部车凌乌巴什相见,舍楞与车凌乌巴什是老相识,二人握手欢语,“誓世为天朝臣仆”。十天之后,乾隆帝又在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接见渥巴锡一行,之后又在四知书屋和卷阿胜境召见渥巴锡并与之长谈,渥巴锡向乾隆帝面述悲壮的东归征程和祖辈的光荣历史。

三个历史场景,是这场横跨欧亚大陆、震撼中外的历史活剧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它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思索。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指出的:“土尔扈特人的悲壮之举不是消失在历史上的传奇交界地区的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人类永恒地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一个真实范例,是值得我们传颂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美】芮佛,凌颂纯、黄嘉琳译《东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探寻东归的缘由与动因

任何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动因,“政治事变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决不能挑选那个你自己想抓的环节”(《列宁全集》第33卷)。在追寻土尔扈特人东归原因时,也必须从土尔扈特历史发展的整个链条中抓住它的主要环节,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

1771年渥巴锡领导下的土尔扈特人举族东归,其原因大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直接起因。俄国沙皇政府的高压政策与不自由、毋宁死的蒙古族民族精神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土尔扈特人举族东归的直接起因。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蒙古迁牧伏尔加河流域下游后,在那里生息繁衍一个多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民族固有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些势必与俄国沙皇政府力图控制和奴役土尔扈特的图谋发生越来越尖锐的冲突。特别是18世纪40年代后,俄国沙皇政府蛮横要求土尔扈特汗王敦罗布喇什交出自己的次子萨赖作为人质,并要求以后都要遵守这个制度。1744年,萨赖在阿拉特拉罕死于幽禁之中。20年后,当俄国沙皇当局要求土尔扈特新汗王萨赖之弟渥巴锡交出“一个儿子做人质,同时还决定把他们最高门第的三百个青年带走”时,新仇旧恨使渥巴锡再也无法忍受。而哥萨克移民的大量涌入和东正教无孔不入的渗透,更使广大土尔扈特民众发出“土尔扈特人的末日到了”的哀叹。渥巴锡在率部东归征程中写给哈萨克小帐首领努尔阿里汗的信中说得十分清楚:“自古以来,土尔扈特人没有如今天这样负担过如此沉重的捐税,所有人民陷入动荡不安,这就是为什么不愿再受俄国统治的原因,而希望到与自己遵守共同法规的人那里和回到自己的故乡。”(《留居俄国境内时期的卡尔梅克民族史纲》)。可见土尔扈特东归的直接动因是不堪沙俄残酷压迫。

有力动因。与沙皇俄国高压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尔扈特人深切感受到自己祖辈故土统治者清朝政府的关怀与礼遇,深深的思乡情结升华为浓烈的家国情怀,形成东归的有力动因。

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在对远处异域的土尔扈特人关系的处理上,正体现了其民族统治政策中的“恩”和“抚”的方面。自17世纪70年代以来,清政府对每次来朝的土尔扈特使者,无不热情接待,恩赏有加。特别是图理琛使团代表清政府远赴伏尔加河流域阿玉奇汗牙帐马奴托海探望,带给土尔扈特人民以家乡故土关怀的深情,大大激发了远方游子的家国情怀。面对俄国政府不断加强的政治、经济控制和民族歧视,富有反抗精神的土尔扈特人不愿任其宰割,又难以抵制俄国政治控制而维持其原有的独立地位,可行的选择是拿起武器发动武装起义,然后义无反顾东归故土。可以说,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成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一个有力动因。当然,这也并非当时清朝统治者主观上所能料到的,乾隆帝对土尔扈特部“弃俄罗斯,举属内附”,就感到“始念所不及”,他只好用封建观念加以解释说:“兹土尔扈特之归顺,实则天与人归,有不期然而是期然者。”殊不知,正是当时推行的这些政策,激发了远方游子的家国情怀,成为土尔扈特人东归有力的动因、强力的推手。

深层原因。促使土尔扈特人完成东归故土壮举最深层的原因是对祖邦故土的文化认同。

回顾土尔扈特蒙古与祖邦故土交往的历史,让人感慨深思之细节甚多,其中印象最强烈者当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康熙帝派遣的图理琛使团到土尔扈特探望时,阿玉奇汗向使团询问故乡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表示出对故乡的极大关心。他向来自故乡的亲人倾诉,“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相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异域录》卷下)。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言辞,表露出土尔扈特人与祖邦故土难以割舍的真挚情感。由此,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个重大命题,即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黏合剂”,是培育社会成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国家统一固然取决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但文化认同却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是一种更为基础性、稳定性、深层次的战略要素。

文化认同在促进、推动国家认同上具有特殊的功能,简言之有三:其一,文化认同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其二,文化认同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其三,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文化认同上述功能,在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大国,文化认同始终是政治家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主题。《周易》早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南朝萧统提出过“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治国方略,龚自珍更发出“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的警告,都体现了中国政治家主张“文化立国”的历史传统。正是这种以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纵观历史,当统一成为共识,而又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软实力更能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总之,从土尔扈特人东归祖邦壮举的历史案例中,可深深体悟到文化认同的深邃内涵,及其在促进和推动国家认同上具有的特殊功能。这是我们追寻东归原因时的体悟,也是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贵历史遗产。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四川考试导游词(四川导游证考试13篇导游词)

[来源网络]阅读(28)

本文部分内容转发自一网友的成都武侯祠简介之文章

关于所谓“岳飞于南阳手书《前后出师表》”成都武侯祠导游词看法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他在表中规劝刘禅要执法公允,讲述了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旺的道理,并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将吏,最后诸葛亮表示自己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一定要为兴复汉室至死不渝。表文言词恳切,催人泪下。在古代有读《出师表》不落泪的人就不是忠臣的说法。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它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街亭失败之后,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诸葛亮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更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正因为本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又超过前表。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肃然起敬。

相传《后出师表》是南名将岳飞打仗的途中,路过南阳武侯祠题写的,写的时候是满怀激情,一气呵成其实这并非是岳飞的真迹,这是明朝一位叫白麟的成都文人所提写的,白麟当时喝了酒以后就跑到武侯祠来题写后出师表,刚开始写的时候,写得比较工整,后来边写边为诸葛亮的精神、才华所感动,再加上喝过酒的原因,于是就越来越满怀激情,后面写的就是龙飞凤舞了。最后写完以后,白麟没有提上自己的名字,而是提上岳飞的名字,因为他想也许提上岳飞的名字更能让后人记住诸葛亮。虽然这出师表不是岳飞的真迹,但是因为诸葛亮和岳飞二人英名与勋业先后相辉映,同为千古传人。我们敬其人爱其文,所以,仍然珍视这墨迹。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ddVHnBE/

文章链接在此,有疑问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最后另附:《清光绪南阳县志》

直言这个岳飞手书为假:宋书出师表,存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冈,绍兴八年岳飞草书,光绪二年刻石。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鬰耳。岳飞并识。按此刻后,有知府任恺跋称:此碑在江南之彭城,壬申摩勒于石。则此帖盖恺所购也。原跋,下有少保印章。考宋史本传,绍兴十年飞授少保,此帖称戊午,实绍兴八年,飞未授此阶,不应有此印章。殆浅人赝为之欤。

任恺直言这个碑在彭城,还是他买来的。最后还说,殆浅人赝为之欤。翻译一下这题跋大概是肤浅小人伪造的!

某地三无民耕会如有不服,大可去成都武侯祠理论,亦或者去问问你的先辈编写县志的为何要这么写。

关于所谓“岳飞于南阳手书《前后出师表》”成都武侯祠导游词看法

四川省导游1江苏(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来源网络]阅读(28)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2008年,由莫砺锋教授主讲的“诗歌唐朝”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一经播出,便被大批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观众们所关注,并且反响十分热烈。

莫老师是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国内地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校园内,他被学生奉为“学术偶像”,深受敬爱。

“程门大师兄”莫砺锋

南京大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重镇,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外。这个优秀学术团队的主体就是出自我国著名文史专家程千帆先生门下的“程门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莫砺锋教授是程先生培养的第一位博士,被称为“程门大师兄”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在程千帆门下的弟子中,据说程先生最器重和推重的就是莫砺锋,程千帆与其他弟子谈话,处处以莫砺锋为标准。而莫砺锋能投在程千帆门下,用莫砺锋的话来讲,是“前生有缘”

1966年,17岁的莫砺锋从苏州中学毕业,那时他的高考志愿表填的是清华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和数学力学系。然而,这张表格刚填好,大学之门忽然对他们那一代人关闭了。上山下乡的时代浪潮下,莫砺锋在太仓与泗县做了10年的插队知青,当1977年高考重新恢复时他27岁,重拾理科已经来不及,莫砺锋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工科梦。

“1977年,我考上了安徽大学的英语系。第二年为了把每个月的补贴由17块变成35块,我想到了考研究生,在查看了录取册子之后,我翻开了南京大学的招生简章,看到英语专业的研究生需要考第二外语,我没学过第二外语就肯定就考不了了。但是再往下我看到古代文学,觉得考的科目我能对付,于是当场决定改志愿,一考就考上了,从此进入程门,成为程先生的研究生。”

进入“程门”之后,莫砺锋与老师程千帆在人生经历上的更多巧合,让他们相信果真“前生有缘”……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程千帆先生

原来,他们师生二人均是因为偶然因素走上了古典文学的研究之路。1928年,程千帆考入教会学校金陵大学,被化学系录取。

然而,到金陵大学报道时,他发现化学系的学费很贵,当时程先生家里非常穷,交不起昂贵的学费。程先生看到中文系的学费很便宜,就和负责招生的人商量改读了中文系。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师徒情深

“此为我和程先生的第一层缘分,说起第二层缘分,就有点苦涩了。”

莫砺锋在农村插队,当过10年的农民。1957年,程千帆在武汉被划为“右派”,至1975年平反,他在农村做过18年的农民。“程老晚年时,有次我们在一起,他看到一片草地就说,这片草地够50头牛吃一天,我说差不多,差不多,我们都是内行……”

“我这人后来以古典诗歌研究作为终身职业,还是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当我在农村当知青过那种苦闷,而又看不到前途的生活时。是古典诗歌给了我营养,给了我灵魂上的滋润,使我坚信人生是会变化的,古代诗人坚毅的人生精神渗透在作品中间,应该说是我的一个人生导师。”

给中国人的唐诗课

除了在“百家讲坛”的诗歌讲座以外,《莫砺锋讲唐诗课》是莫砺锋教授面向大众讲授古典诗词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不是一部纯学术性著作,而是由若干主题组成的一本读诗札记。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四十课,基本涵盖唐朝重要的诗歌和诗人,“名篇细读”“诗人评说”“名篇小札”“问题探索”……这本书中,每篇主题下都罗列三五首诗词,然后便是由这些诗词所生发出的意绪,以及对往事的回忆。通过莫老师的解读,古典诗歌仿佛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

“这本书中,我在讲述每一位诗人每一部作品的时候,所要传达的,可以说都是我所体悟到的诗歌中的一种生命,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力量。”莫砺锋认为,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既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也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格局。

唐诗不仅是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亦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献礼。本书的目的并非对诗人、诗歌作一般性的概论,而是以专题的方式抽绎由初唐到晚唐诗歌的许多面向,除了厘清传统文学史中对部分诗作的误读与偏见,更引领大家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诸位著名诗人。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本书聚焦了唐朝最伟大的诗人: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最伟大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秋兴八首》《独不见》《燕歌行》《琵琶行》《锦瑟》;探讨了包括: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诗歌的特点、杜甫诗歌的意向、生死相隔的唱酬诗等主题。

莫老师说他读过存世的所有唐诗,面对爱好古典诗词的大众,面对犹如大山般气象万千的唐诗,他想做那个站在山口向游客指点进山路径和解说沿途风景的导游。

也的确如此,莫老师在“唐诗课”这本书中旁征博引了400余首诗词相互参照,经常援引中外学说深化论点,涵盖了诗作创作时空背景的梳理、诗人性格与生活背景的寻索,以及对诗作意涵、主题等的不断抽丝剥茧、层层探掘。

古典诗歌并没有随着时代而远去,它依然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鲜活地存在于当今的时代脉搏中,存在于我们脚下的每片土地里,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金圣叹说过,“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

诗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是每个人心里都有,是每个人都想说出来的那句话。

“唐诗宋词最核心的秘密,在于它写的都是我们一般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它能让所有使用汉语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莫砺锋说。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诗,它自始的存在方式并非在文学中,所以它也并不仅仅具有审美价值。很多时候,诗是超越文学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

无论唐诗,抑或宋词。那些一流诗人的作品里,总有一种能引导我们向上的力量。苏东坡是莫砺锋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的作品中,莫砺锋找到了于逆境中抱紧风雨仍不屈服的铮铮铁骨。

“苏东坡的一生是风雨人生,他一生流放三次。在金山寺,有人拿出他的一幅肖像画,请他在上面题诗,苏东坡题了一首六言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流放的地方,正好跟我插队的经历有些相似,都是在流放,苏轼在这三个地方写的一些作品深深地打动了我。”

中国古代对文学的评价往往是“人文并重”的,“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基本上是出自一流人品的诗人之手,在这些作品中,他们都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内心和盘托出。”

“读古人的作品就能听到他们的心声,也能得到一种教育作用。这个教育作用跟政治思想课上的生硬灌输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通过审美感动,悄悄地浸入你心扉的一个过程。就像杜甫曾描写过的成都雨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文艺君荐书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 ↓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莫砺锋讲唐诗课》

莫砺锋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或许你会喜欢

《御伽草纸》:日本的童话里,竟有着如此铭心刻骨的慈悲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听古典音乐?

在书籍的大树上奋力爬行 | 好书同盟第34期

江苏文艺5月新书推荐

《罪岸·彼岸花》| 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只有花知晓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文 | 唐婧

图 | 来自于网络

美编 | 吕新月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文艺小店

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这位南大教授读过所有存世唐诗,他的愿望是做个导游

爱我请给我好看!

四川省导游1江苏(江苏旅游导游)

[来源网络]阅读(27)

编者按:武汉“解封”,标志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疫情带来的巨大影响,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众多个人的轨迹和命运。现代快报推出“全力以‘复’”系列报道,关注一些行业和个人的故事,关注他们如何应对变局、危中求机的做法和尝试。期待他们都能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然 宋经纬)“各位宝宝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主播茉莉,今天带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夫子庙。”举着一部手机、一个云台,张莉可以在南京各个景区、街巷,一刻不停地说上两个小时,从历史典故说到美食小吃。在这个全民直播时代,这样对着手机镜头自言自语的年轻人,并不会引起多少路人侧目。随着镜头移动,他们也飞快地湮没在人潮之中。

全力以“复”④丨欧洲线导游做起主播,一个月直播30多场带着网友“逛”南京

△90后导游张莉

疫情暴发之前,27岁的张莉还不是直播间里的“茉莉”。学旅游管理的她,是一名专跑欧洲线的导游,春节期间还带了最后一个团。“国外疫情大暴发的时候,我就知道今年的欧洲线完了,接下来赚的每一分钱,都要靠自己了。”

春节团里有两个武汉人,“只有我和他们说话”

张莉清楚地记得,旅行团落地西班牙的那一天,是1月23日,腊月二十九。

“一打开手机,啊?武汉封城了!整个团都慌了。”其实旅行团出发的时候,张莉还没有感受到疫情的严重,直到武汉封城。而他们这个团里,有两个武汉人,是一对来欧洲度蜜月的新婚夫妇。“全团的人都不敢跟他们接触,也不跟他们一起吃饭。只有我跟他们说话。”

其实,张莉也害怕,但这是她带的团,她必须对团里的每一个人负责,“我特意买的体温计,每天给他们夫妻俩量体温,询问他们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叮嘱他们戴口罩,多穿衣服。”

十几天来,这对夫妻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什么症状。2月5日,旅行团返回上海。“飞机刚落地,就上来几个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带那对武汉的小夫妻去隔离了。”

年还没有过完,张莉想回泰州老家看看父母,思前想后还是放弃了。她自己一个人回到南京,在家隔离。“突然闲下来,还真有点不适应。”

张莉入行已经有5年了。2015年,大学毕业前实习的时候,她主要做华东地接,一个人跑南京、苏州、无锡、杭州、上海。后来张莉又做东南亚领队,一趟6天,一个月要跑三四趟。2018年,张莉转战欧洲路线,“倒时差导致内分泌失调,跑欧洲胖了20斤。”

张莉笑着说,这些年自己住酒店比住家里多,“睡自己的床反而睡不惯。”尽管没有底薪,但是拼一拼,张莉基本可以做到月薪过万。

一个月30多场直播,“要想有话说,就得不断充电”

“国外疫情大暴发的时候,我就知道今年的欧洲线完了。1月份的工资还没发,公司也很困难。接下来赚的每一分钱,都要靠自己了。”

在家休息了大半个月,看着各行各业渐渐复苏,张莉开始慌了。“在群里看到招旅游主播的链接,就想着要不试试吧,反正也是和旅游相关的,人不能闲,每天要有事做,才有奔头。”

2月22日,张莉在家里参加了测播,“就像找工作面试一样,先看看你行不行。”那场直播,张莉介绍的是欧洲的风土人情,她一口气就说了一个多小时。

2月27号试播,第一次面对观众,她特意画上了精致的妆容,给大家介绍自己最熟悉的西班牙斗牛,近两小时的直播,有352个观众。第二天,她就正式成为平台的签约主播。

在张莉的直播间里,每场都会有20个左右的商品,售卖的是各地的酒店住房。“卖多卖少其实和我们没关系,我们就是一场直播200块钱,场次是由平台分配的,不是你想播多少场,就能播多少场。”

一开始,张莉的定位就是要讲一些大家不知道的内容,讲一些离大家远的,但效果适得其反。播了一个多月,张莉都没有上排名榜。但只有冲上排名榜,才能成为平台培养的对象,在场次和引流上都有倾斜。“其实心里也挺有挫败感的,每场直播观看人数只有三四百。自己也很努力在讲解,但就是没有多少人看。”

全力以“复”④丨欧洲线导游做起主播,一个月直播30多场带着网友“逛”南京

△直播现场

随着疫情好转,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张莉的直播开始走向室外。绞尽脑汁选直播地点,成为了她的日常。“一开始先找出名的地方,中山陵、夫子庙等,后来开始找一些浪漫地名和美食,南京可以播的内容太多了。”

每天早上10点准时直播,住在桥北的张莉7点就要起床了,画个简单的妆容,再把直播内容从脑子里过一遍,坐地铁去直播地点往往要一个多小时。

全力以“复”④丨欧洲线导游做起主播,一个月直播30多场带着网友“逛”南京

△张莉的直播设备

前几天,张莉还带网友去逛了南京长江大桥,她突然发现,来南京8年了,居然从来没有上过大桥。“总是往外跑,自己都没有好好看看生活的这座城市。”最拼的一天,张莉做了三场直播,近6个小时。晚上11点,她还在地铁里加播了一场“地铁游南京”。

张莉笑称,语速快是她的职业病,所以一场直播要讲别人3倍的内容。要想有话可说,就得不断充电,“最近也在看一些关于南京的书,巩固自己的知识点。比如《明朝那些事儿》,还有一些讲南京秦淮河、玄武湖的书。”

3月,张莉直播了30多场,因为有一些是室内的,薪酬低一点,所以一共拿了5000多块钱。“虽然钱不多,但是至少每天都在学习,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最想做的还是旅游,也会努力尝试更多可能

作为历史名城、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南京的导游队伍不容小觑。目前,南京导游总数在17000人左右,旅行社签约的导游大概有4100人左右。张莉说,这次疫情,让很多同行,打开转型思路。”他们有转做网约车司机的,有做外卖员的,还有去做保安的,各行各业都有。当然,大家都相信这是暂时的。”

以前去国外,张莉偶尔帮人带点东西,再加上工资,小日子过得不错。但疫情来了,张莉甚至要面临“弹尽粮绝”的情况。“现在我在三个平台上直播,慢慢积攒粉丝,说不定以后还能带货赚钱,似乎是老天又给我开了另一扇大门。”张莉笑道。

全力以“复”④丨欧洲线导游做起主播,一个月直播30多场带着网友“逛”南京

△张莉在多个平台开通直播,上传短视频

实践中,张莉发现直播的门道,远比想象的要多。比如视频的长短,几点发流量高,怎么蹭流量,为了能做好直播,她还上网买了教程专门学习。张莉说,原本打算做旅游科普类博主,结果自己发的一条美食抖音意外火了,所以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发现路该往哪里走。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张莉最希望的还是能回归本职工作。“旅游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等国内游恢复起来了,考虑先跑国内线。”张莉说,工作的这5年,她磨练出了快速记忆的本领,“只要给我一个星期,我就能把路线背景知识全背下来,所以什么线路我都能带。”张莉补充,疫情之前她还报了一个西班牙语班,现在还想继续学,为之后工作做些准备。

不过,别的职业方向张莉也有考虑。张莉说,比如开个小店、专职做直播,这次职场危机让她更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是应对万变的法则。

南京启动“导游关爱险” ,培养优秀导游成“网红主播”

为了帮助旅游业复苏,南京市也出台了一系列帮扶策略。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管理处三级调研员王昊告诉记者,市文旅局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共同推出了2020年度《南京市导游人员人身意外关爱险》保险福利计划,决定2020年度继续执行对全市导游员购买该保险产品进行保费补贴的关爱行动。

强化劳动权益保障,在疫情期间非因法定事由不得提前解除与导游签定的劳动合同。江苏决定于2月至6月,共5个月,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保单位缴费。为帮助疫情期间失业的导游寻找就业机会,要求各旅行社及导游分会为导游介绍或推荐兼职工作,比如房产中介、保险销售、快递员等。“我们还和一些企业合作,将南京一部分优秀导游推成网红主播,利用线上讲解的方式,带大家游南京,卖些旅游产品。”王昊说,市文旅局还要求旅行社、导游分会要充分利用线上培训方式,开展多种知识、技能方面的免费培训,组织“充电”,稳定队伍,为疫情结束后旅游业复苏、振兴做好准备。

四川成都女导游(成都导游推荐)

[来源网络]阅读(29)

新京报讯(记者 倪兆中 徐茂祝 朱必胜)8月14日,黑龙江省的徐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妻子独自前往四川旅游时遭导游猥亵。8月15日,四川太平洋国际旅行社向新京报记者称,将与涉事导游解除合约。今日(8月16日),受害人丈夫徐先生表示,旅行社已向其道歉并退还合理费用。成都市旅游局称,对这一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将会公示处理结果。

新京报此前报道,黑龙江女教师李娟娟(化名)的丈夫徐先生向新京报记者反映,其妻子于8月6日抵达成都,与四川太平洋国际旅行社签订了6日游合同。8月7日,她们一行20人的旅行团由导游带到峨眉山旅游。当晚,该旅行社导游范某谎称有事商量,进入李娟娟的房间,对其进行猥亵。在李娟娟的哭求下,范某离开房间,而后李娟娟报警。峨眉山市公安局认定范某构成猥亵,对其行政拘留7日。

8月15日,四川太平洋国际旅行社相关负责人杨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公司将开除涉事导游,不会再让其带团,公司还将保留对他个人追责和起诉的权利。对于受害者,杨先生表示,已按照对方的意见达成和解。

今日(8月16日),受害人丈夫徐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四川太平洋国际旅行社已派人前往黑龙江道歉,态度较好,并退还了合理的费用,“我们要的不是赔偿而是道歉,他们已经道了歉,我们达到目的了。”

成都市旅游局科技宣传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开始对此事进行调查,结果出来后将会对外公示。

新京报记者 倪兆中 徐茂祝 朱必胜

四川导游张群(四川导游)

[来源网络]阅读(28)

原标题:“清凉天府·安逸四川” 四川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福州举行

“清凉天府·安逸四川”四川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福州举行

活动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28日讯(记者 戴璐岭) 2021年4月28日,以“清凉天府·安逸四川”为主题的四川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有福之州”榕城福州举行,这是四川今年首场以“清凉”为主题的跨省推介活动,也是四川文旅吉祥物“安逸”熊猫首次与著名历史文化街区——福州三坊七巷相遇。

当天,由四川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广安市、巴中市、雅安市、眉山市、甘孜州、凉山州等12个市(州)文旅部门组成的四川文旅团是推介主角,好耍好食好安逸的“天府之国”四川向福建游客倾力推介独特的文旅资源、旅游产品,并发出“五一”安逸走四川的旅游邀请。

成都传媒集团、四川自驾游房车露营协会、成都新闻国旅、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成都礼物联盟、四川新西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直通车运行中心,成都纵贯线国旅等10家文旅企业针对福建市场推出了四川夏季文旅产品和优惠政策。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旅游行业协会、文化旅游企业和媒体代表、现场观众近千人共同感受了四川文旅融合后展示出的全新品牌形象和发展新貌,以全新的视角展示了四川夏季旅游的别样魅力。

资源搭桥,川闽共享共推旅游热土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四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川剧、川灯、川菜、川酒、川茶等名扬四海;“沉睡三千年,再醒惊天下”三星堆、“国之瑰宝”大熊猫、“童话世界”九寨沟、“秀甲天下”大峨眉、“蓝色星球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等世界级文旅资源更是享誉中外。四川现有5A级旅游景区15家,4A级旅游景区30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家。在四川,可以探秘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建川博物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等文博打卡地,可以在成都太古里、金融城双子塔、融创文旅城感受潮流新风向,还可以自驾在最美公路318国道上感受藏羌风情。四川有着看不完的的美景、说不尽的人文历史,无论你来自哪里,在四川皆可“安逸得很”。

天府美,闽地悠。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吴立官也现场邀请四川同仁和游客来闽多走一走、看一看,游览青山绿水,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八闽文化,来“全福游”,享“有全福”。同时他说,长期以来,福建与四川保持着密切、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组织旅游企业到四川参加旅游展会,下一步,我们还将在多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合作。

“今天的四川,是蓬勃发展的热土。”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厦门办事处主任戴林莉介绍,数千年来,川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四川文旅深度融合、全域协同共兴的新格局已经加快成型,四川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作为四川对外开放的窗口,将着力促进川闽两地更为紧密的文旅合作往来,着力为深化新时代川闽区域合作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川剧变脸、熊猫快闪大放光彩 四川就是这么“安逸”!

本次推介活动主要分为展示和推介两个板块。其中,四川夏季文旅资源区着重展示四川清凉玩水、避暑消夏游线路产品和特色民俗文化,通过现场美景图片、文创产品、文旅产品咨询系列展览展示,配合非遗、民俗展示和美食体验等互动活动,让参会嘉宾、旅行商和现场观众夏季前往四川体验旅游产品和特色文化。推介会现场,热情洋溢的少数民族姑娘和汉子为来宾们送上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代表着四川好客的热情,四川藏羌彝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清凉避暑美景展示也深深吸引着到场嘉宾,充分展示了四川美景、美人、美食、美剧的多元魅力。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严飒爽在推介致辞中介绍,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四川是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古来今往,四川、福建之间往来一直不断,众多福建客家人扎根四川,为四川发展贡献了坚实力量。近年来,川闽两省不断加强交流合作,高铁直通、航空互通,让“蜀道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一带一路”建设让四川和福建越走越近。未来,四川省文旅厅期待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合作、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宣传互推、客源互送,让两省间深化文旅交流合作,四川愿与福建同仁一道,着力推动川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欢迎大家到四川体验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观天府美景、品四川美食、享清凉之旅。”严飒爽发出热情邀请。

现场,针对福建游客四川推出了夏季玩水与消夏避暑系列主题的新资源、新产品,重点推荐了“十大文旅品牌”“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大香格里自驾经典环线”“三星堆古蜀文明”“长征丰碑”“红色故里”等系列经典旅游产品。国家级金牌导游张群还向福建游客分享了5条清凉天府旅游线路,其中包括:“蜀道漫游 清凉消夏”三日游、“将星闪耀 红色征途”三日游、“森林康养 休闲度假”三日游、“穿越云端 追逐阳光”四日游、“整租出游 邂逅稻城”六日游等线路。

景美“福利美” 安逸直播间文创、优惠精彩放送

推介会期间,四川各市州纷纷向福建游客抛出了文旅“大餐”和优惠福利。

“三星堆距离成都30余公里,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和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作为古蜀文明的象征,一直都是四川乃至中国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近日在线上线下都掀起一股追“星”热潮的文博明星三星堆,也成为了推介会的一部分。三星堆景区有关负责人说,欢迎大家前往古老的文明、神秘的遗址——三星堆去开启“探秘之旅”。

作为“行走”的展区,以吉祥物“安逸”熊猫为主题的安逸直播间在福州三坊七巷停留。在这里,雅安蒙顶山茶、巴中黄羊肉、宜宾特色竹文创、凉山民族风漆器等特色文旅产品悉数亮相,甘孜州、广元市、乐山市、南充市、广安市等地旅游优惠政策也扎堆推送。

处于川南地区的乐山推出2021年5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福建游客持有效身份证件参观乐山郭沫若故居景区、沙湾区沫若戏剧小镇享受门票5折优惠;宜宾则推出福建全省居民免门票游“两海”政策:从即日起到2021年12月31日,凡福建户籍游客,凭身份证即可免门票畅游“蜀南竹海”、“兴文石海”、李庄古镇、五粮液景区、七洞沟景区等14个4A级景区。在川东川北地区,南充阆中将原价为680元的“畅游阆中旅游大联票”执行优惠价280元/人;巴中推出在光雾山杜鹃花节期间(即日起至2021年6月30日)关注公众号可半价购买景区门票:即光雾山景区40元/人,米仓山景区45元/人,十八月潭景区30元/人;广元将实行团队奖励、航空奖励、高铁奖励、自驾游奖励、直通车奖励、团队航空组团规模累计奖励。在川西, 雅安推出国家5A级景区碧峰峡2021年12月31日前,执行散客门票7.5折,旅行社(省外团20人成团):野生动物世界免门票;生态风景区(含熊猫基地)5折票价。

【四川5条清凉旅游线路:】

第一条

蜀道漫游,清凉消夏三日游线路:成都—德阳—遂宁—广元

第二条

将星闪耀、红色征途三日游线路:成都—巴中—南充—广安

第三条

森林康养、休闲度假三日游线路:成都—眉山—乐山—宜宾

第四条

穿越云端、追逐阳光四日游线路:成都—西昌—盐源

第五条

整租出游、邂逅稻城六日游线路:成都—甘孜

(图片由四川省文旅厅提供)

(记者 戴璐岭)

嘉华国旅导游(出境游开放进行时,山东市场准备好了吗?)

[来源网络]阅读(29)

出境游开放进行时,山东市场准备好了吗?

时隔三年,出境游终又开放。

1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2月6日,我国正式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

值得关注的,泰国、印尼、柬埔寨等20个国家出现在本次“试点”的名单当中。

齐鲁文旅观察第76期

撰文/陈明一

审校/张慧

事实上,早在《通知》下发前一周,“泰国副总理到机场迎接中国首批旅客”的新闻一度冲上热搜,随后,众多国家发文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

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的第一个春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从国内春节文旅市场的积极表现可以看出,出境游的放开具有前瞻性,应时应景。

“三年前的春节下岗,三年后的春节上岗,久违了回归的感觉……”这是文旅部《通知》下发的第一时间,火爆诸多旅游业者朋友圈的一句话。从2020年1月25日暂停,到2023年2月6日恢复,三年已过,山东出境游市场准备好了吗?

凤凰网青岛通过对话泰王国驻青岛总领事、出境游旅行社负责人,以及一线旅游门店经营者,或许,从他们这里能找到答案。

泰王国驻青岛总领事 Nabhasporn Bhuttarichval (王玉君):“泰国节”回归山东,“青岛-泰国”直航将有好消息

出境游开放进行时,山东市场准备好了吗?

泰王国驻青岛总领事 Nabhasporn Bhuttarichval (王玉君)

泰王国驻青岛总领事馆,是岛城为数不多的领馆之一。据悉,1月20日,《通知》消息发布后,出境游相关产品搜索量和咨询量大涨,泰国成为国内游客最关注的海外目的地。

因为工作的缘故,王玉君女士在山东生活了五年多。这五年,经历过出境游的黄金期,也经历过疫情的肆虐,她颇有感触。

疫情之前,总领馆曾组织过诸多活动,如:在潍坊、日照、德州、临沂、青岛等地举办过“泰国节”。值得关注的是,2018和2019年,总领馆在德州市连续举办了两届“泰国节”。

在“泰国节”期间,泰国舞蹈、泰拳表演以及泰国商品展卖,还有关于泰国的知识问答活动等,都给市民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泰国商品和泰国美食深受欢迎。

而“泰国节”也一举成为驻鲁总领馆与当地合作举办国际活动的典范。

2018年,参加“日照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周”,为日照市民在现场展示了榴莲糯米饭、泰式炒米粉等的烹饪方法;2019年,选送泰国厨师参加在青岛举办的“中日韩泰海鲜烹饪国际大赛”;2020年,参加青岛市文旅局举办的“国际友人@青岛”文旅国际交流活动;2021年10月20日-22日,作为主宾国,总领馆参加了在临沂举办的“第一届RCEP(山东)进口博览会”,活动得到了泰国旅游局上海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不仅有泰国人文风情的展示,还成功组织了泰国展商参展。

不难看出,异域推介已成为国家之间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渠道。

凤凰网青岛:年前“泰国副总理亲赴机场迎接首批中国游客”登上热搜,有业内人士表示,亚洲线路占据山东出境游的90%,这其中尤以泰国居多。这些年来,您所了解的山东出境游(泰国)市场状况是怎样的?

王玉君:泰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和中国游客。在疫情之前,中国是泰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我非常希望,更多的中国游客去泰国旅游,泰国人民对此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泰国各部门也在全力以赴,为大家打造一个充满温馨、快乐、感动又多元的旅途,感谢中国朋友对泰国旅游的关注。

据我所知,自然风光游正越来越受到中国朋友的青睐。泰国是一个拥有诸多自然美景的国家,山、海风光应有尽有,美不胜收,是山东游客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另外,泰国也有各种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泰国人的热情友善定能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大家流连忘返。

目前,我了解到,山东省内的航空公司正在积极推动“青岛-泰国”直航航班的复航,预计1-2个月内应该会有好消息,这无疑将为山东省游客赴泰旅游提供更多机会。我们总领馆也准备好了为山东朋友赴泰签发旅游签证。

凤凰网青岛:团队出境游已恢复,2023年,驻青总领馆在山东有何推介计划?

王玉君:2023年,总领馆有很多计划,例如,继续举办“泰国节”,以推广宣传泰国艺术、文化、智慧、泰国商品、旅游等,吸引赴泰投资,邀请山东朋友赴泰旅游。目前,我们正在考虑选择“泰国节”合适的举办时间与地点。

此外,为响应泰国政府的“泰国厨房走向世界”政策,总领馆还计划借助中国和山东的知名网络媒体,展示烹饪泰国美食。

我相信,当我们去某一个国家旅游时,都希望去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那里的饮食文化,购买当地的产品,总领馆所组织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让人们未出国门,就可提前有所了解。

凤凰网青岛:了解到您已在山东多年,作为泰国人,说一说您心目中的山东,或者,如何向泰国朋友介绍山东。

王玉君:我已经在山东生活了五年多,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山东朋友友好、善良。山东不仅风景秀丽,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传统,这是让我喜欢山东人、爱上山东的原因之一。我相信,许多人都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

另外,山东还有一大魅力,让我喜欢上她,就是美食。这里盛产谷物,而且食物种类繁多,无论是正餐的各式菜肴还是饭后甜品味道都很好。而且由于地理位置近海的缘故,很容易吃到海鲜,就像在泰国一样,有一种在家门口吃海鲜的感觉,也难怪鲁菜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来到这里很幸运,也可以说是缘分,很高兴有机会生活在像山东这样历史、文化、传统底蕴丰厚的地方。

闲暇的时候,我经常去海边散步,青岛是一座很有氛围感的城市,漂亮、时尚、浪漫、舒服,让人感到放松,不愧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回到泰国,我估计会非常想念这里,想念我的第二故乡。

嘉华旅游董事长张明:出境游的全面启动需要多方努力

出境游开放进行时,山东市场准备好了吗?

嘉华旅游董事长张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本身就有改革与开放两层含义。对内改革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至今是诸多城市发展的信条。

出境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就业机会。尤其,出境游已成为目的地国家重要的创汇方式,对于提高外汇储备、平衡国际收支的作用巨大。最重要的是,旅游在客观上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吸引外部资金和对外贸易创造了机会。

然而,出境游业务的推动必然离不开出境旅行社的努力。

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华”)成立于1997年,现在全省设有近300家门店。连续九年荣获“全国百强国际社”,“全国十强旅行社”,是山东省内网络最全、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旅游集团之一。

凤凰网青岛:当得知“试点恢复出境游”,您的感受是什么?

张明:欣喜若狂,引用一句古诗就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毕竟,疫情之前,出境游占到嘉华主要业务的约八成,现在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

凤凰网青岛:《通知》中提到,各地要充分认识此次试点恢复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这句话?

张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十几年前,济南市只有一条飞韩国的国际航线,一周两个班次。事实上,这与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国际”属性并不相符。后来,嘉华开始经营韩国旅游包机业务,一周达到十一个班次。

2003年,嘉华在全国首开济南至台北旅游包机,随后,2012年7月,开通了济南至泰国曼谷常年直航包机。2013年以来,又陆续开通韩国、新加坡、柬埔寨、越南、俄罗斯莫斯科、贝加尔湖、巴厘岛等多条济南直航包机线路,实现包机年起落近千余架次。因为嘉华的大本营在山东济南,航线增多不仅是旅行社的荣耀,让济南这座城市更具“国际范”。

而对于一条不成熟的新航线,航空公司不可能轻易冒风险去尝试,此时,旅行社就承担了新航线开通前期的客源组织与营销推广的职能,这种职能是不可替代的。

疫情三年期间,不仅是济南市,由于出境旅游航班的减少,各个城市出境航线变得稀少,似乎又回到了十多年前样子。

凤凰网青岛:针对出境游恢复,嘉华准备工作如何?

张明:目前,嘉华正在与各个航空公司协商。比如,正在与朝鲜高丽航空洽谈,准备启动朝鲜的航线,估计在三四月份成型。泰国,印尼也在准备开通的计划当中。

中国约九成的出境游线路在亚洲,但是日韩并不在此次名单当中。如果今年航线开得及时,嘉华将全面启动之前的出境游的线路,当然,这里是指从济南出港,如果仅是中转意义不大。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出境游的全面启动需要政府、航空公司、旅行社等各方的共同推动,可以说,这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之上,风险较大,旅行社也需要观察市场动向,比如相关扶持政策等。

此外,今年嘉华的邮轮业务也要做起来。

出境游开放进行时,山东市场准备好了吗?

资深旅游人程青:稍安勿躁,现在或许并非出境游的最佳时机

程青已有17年的旅游从业经验,从最初参加工作做导游,到现在承包了公司的电商业务。比起嘉华旅游等出境大社,程青在青岛经营一家门店,做旅游直客生意。

三年低谷期,面对身边同事同行纷纷转行,程青一直在坚持。多年直面一线旅游市场,程青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

凤凰网青岛:等待了三年,最近有关注出境游业务吗?有什么变化吗?

程青:前几天“某在线旅行网站”招募出境商家,我都一直犹豫,没敢报名。因为收益无法立竿见影,且出境游开放要重新交保证金,今年网站佣金也高了很多,我还是观望为好。

相比三年前,我感觉年轻人的出游习惯正在改变,更倾向于自由行,他们大多自己在门户网站预订机票酒店,甚至签证,即使出境游,年轻人对旅行社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

出境游开放进行时,山东市场准备好了吗?

凤凰网青岛:现在在忙什么呢?

程青:做小红书博主,推介国内自驾套餐。我认为要顺应时代变化,也在不断推一些小包团、自由行等产品,来满足人们对私密性、安全性、个性化、新旅游业态的要求。

凤凰网青岛:看到你们发的出境游线路页卡,现在是否是出行的好时机呢?

程青:建议等一等。以东南亚为例,以前纯玩团含往返机票也就五六千,现在纯玩团不含机票的团费已经达到六七千了。目前,山东出境游的短板是直飞航班的缺少,需要从南京、郑州这些地方转机,这也是线路报价高的原因。所以,现在着实不是出境游的好时机。

自《通知》消息之后,确实有很多客人来问我,但是一听价格,基本就没了下文。

目前,境外航司、酒店等接待资源还在陆续恢复中,这时整体定价还偏高些,而且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疫政策还在不断调整中。

如果没有商务探亲等需求,建议暂时不要扎堆出行,比如五一小长假左右,届时航班增加,整体定价会更加适合百姓出行,今年暑期或将会迎来出境游高峰。

咖喱咖喱导游视频(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来源网络]阅读(31)

至今依然在印度南部保存完好的达罗毗荼文明是地球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古典文明,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人类在这漫长的历史时间里走过了无数个十字路口,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都发生在南印。考察一下印度人在这几个关键节点所做的选择,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主笔/袁越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河流上的渔民(视觉中国供图)

印度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从气候上讲,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哪里?答案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做到四季如春。

2019年2月的某一天,我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此地名曰苏丹巴特利(Sultan Battery),位于印度最南端的喀拉拉邦(Kerala)的北部山区,纬度只有11°,海拔接近1000米,基本符合上述两项条件,所以这里成了印度人避暑的地方,游客络绎不绝。

第二天一大早,我跟在一群印度大学生游客后面爬上了一座海拔超过1200米的高山,来到了位于山顶附近的埃达卡山洞(Edakkal Cave)。洞内有很多石刻壁画,最古老的已有8000年的历史了,最新的则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见证了这一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的变化过程。

虽说世界各地发现过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壁画,但像这样用坚硬的石笔刻上去的线条型壁画则非常罕见,据说整个南部印度迄今为止仅此一家,研究价值极高。

洞内有一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给游客们讲解,用的居然是英语。印度是个语言种类异常丰富的国家,使用者超过100万人的语言有30种之多。比如喀拉拉邦居民的常用语是马拉雅拉姆语,隔壁的泰米尔纳度邦(Tamil Nadu)则说泰米尔语,两者不但完全不同,而且和印度最流行的官方语言印地语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印度人之间经常不得不使用英语相互交流,就连电视台转播印度总理讲话时都要根据受众的不同配备不同语言的翻译。一位印度大学生对我说,他相信迟早有一天印度会变成一个英语国家,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喀拉拉邦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四季如春,适宜居住(视觉中国供图)

因为英语的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我可以和路上遇到的普通印度老百姓当面交流。虽然这种交流也谈不上有多深刻,但总比通过翻译对话要好得多,我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印度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事方式,以及他们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些信息都非常宝贵。这样的待遇通常只在欧美发达国家旅行时才会有,发展中国家当中只有印度和南非等少数几个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具备这样的条件。

虽然那位讲解员的英语带有浓重的印度口音,听起来很费劲,但我还是走过去认真听讲,因为我发现如果没有他的讲解,我很难看出墙上的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画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看出了两个人形,画的似乎是一位带着夸张头饰的酋长,一张正面一张反面。除此之外,我还看出几位妇女儿童的形象,以及一只狗、一头大象、一株大树和一辆带轮子的拖车。这些画的风格十分写意,水平不高,更像是儿童的涂鸦之作。

这些画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仅凭这些简单的线条很难得出可靠的结论。其中一面墙上刻着一些疑似象形文字的符号,可惜至今尚未被破译。几年前,一位印度考古学家发现其中一个人物的头上戴着一顶类似水缸的帽子,很像印度河谷遗址发现的头饰,于是大家猜测这些画的创作者很可能属于印度河谷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印度河谷位于今天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英国考古学家于上世纪20年代在那里发现了数个被遗弃的古城,测年结果显示早在公元前3300年那里就出现了村庄,有了文明的迹象。到公元前2600年时,印度河谷文明进入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好几个可以同时容纳几万名居民的大城市。这些城市的建筑结构复杂而又统一,从城墙到街道再到排水系统等等设施一应俱全,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个有效的权力集团,城市居民彼此间有了分工与合作。但不知因为何种原因,自公元前1900年开始,印度河谷文明走了下坡路,人口逐渐减少,田地日渐荒芜。到公元前1300年时,这些城市被彻底遗弃,居民们不知去了哪里。

即使只从鼎盛时期开始算起,印度河谷文明也比传说中的夏朝早了将近500年,是考古界公认的南亚地区最早的人类文明,甚至可以比肩同时代的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因此印度人一直骄傲地把它视为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其地位有点像中国的殷墟或者二里头。问题在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足以证明这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但印度河谷出土的文字符号至今尚未被破译,人们只能从其他方面猜测其和印度文明之间的关系。

就像中国人喜欢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一样,印度人也喜欢称自己是雅利安人(Aryan)的后代。根据现存最古老的梵文诗歌集《梨俱吠陀》(Rig Veda)记载,雅利安人高鼻深目,白肤蓝眼,精神高贵,智慧过人,不但发明了梵文,还创立了印度教的前身吠陀教,一举奠定了印度文化的根基。也许因为这个缘故,今天的印度人大都以白为美,街头广告上的模特以肤色白皙的欧洲人长相者居多,和街边行人黝黑的肤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为梵文和大部分欧洲语言十分相似,同属印欧语系,所以一些欧洲学者相信现代欧洲人的祖先来自印度。再加上《圣经》里提到的伊甸园是在中东地区,那里是犹太人的发源地,很多反犹的欧洲人不喜欢这一点,便把目光转向了遥远的东方。比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坚信欧洲大陆最早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日耳曼人都是雅利安人的后代。纳粹德国继承了这一思想,甚至把印度传统文化中的万字符当作纳粹党的标志。

既然如此,为什么今天的印度人肤色普遍偏黑呢?雅利安理论的拥趸们想出了一个理由,认为这是高贵的雅利安基因被印度次大陆上的原住民基因“污染”后的结果。

那么,这些传说中的原住民到底长啥样呢?答案只能从乌提(Ooty)附近的印度原住民研究中心(Tribal Research Centre)去寻找。乌提位于苏丹巴特利东边的尼尔吉里(Nilgiri)山区,行政上隶属于泰米尔纳度邦。这里的海拔高达2200米,对于普通印度人来说气温有点过低了,但却更加贴近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于是这里最早是被英国殖民者开发成避暑胜地的,但如今也成了普通印度人度假的地方。

苏丹巴特利和乌提之间的直线距离只有40公里,但因为要走盘山公路,行驶距离超过了90公里,长途大巴需要4个多小时才能开到,我正好借此机会仔细观察了印度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结果发现他们几乎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了农田,种上了各种经济作物。稍微平整一点的土地种的是水稻和香蕉,缓坡上种的是槟榔和咖啡,坡度稍大一点的山坡种茶,再大一点的种桉树,只有超过60度的陡坡还能看到一点点原始森林的迹象。类似的情况我只在云南见到过,这是人口压力大的传统农业国家特有的景象。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尼尔吉里的山区农田,人口压力大的传统农业国家会充分利用山地种植经济作物(视觉中国供图)

印度原住民研究中心位于乌提郊区的一座几乎荒无人烟的小山上,属于国家级研究机构。它之所以建在山上,并不是因为原住民都喜欢高山,而是因为平原和盆地这些宜居之地都被更加强大的部落抢走了,深山老林是少数民族们最后的避难所。这种情况在全世界几乎都是一样的,中国也不例外。研究中心附设一座对外开放的民俗博物馆,但参观者寥寥,我去的时候大门紧锁,还得去找管理员拿钥匙。我后来在乌提报名参加了一个主要由普通印度民众组成的旅行团,发现印度游客和中国游客一样,特别喜欢那些适合拍照的人工景点。比如我参加的那个团花了很多时间参观玫瑰花园、茶园、水上游乐场和宝莱坞电影的取景地,却对那些更具教育意义的原始森林、植物园和博物馆不感兴趣,后者却是西方游客的最爱。

按照国际标准,这个民俗博物馆实在是管理得太粗糙了,很多展品随意地摆放在展台上任人触摸,管理员甚至鼓励我试一试原住民使用过的弓箭。不过,这里毕竟是科研机构,每个原住民部落的英文简介倒是很完整,还附上了原住民的照片。一番比较之后我不得不说,文明程度越高的原住民皮肤颜色真的就越浅,反之亦然。像托达(Toda)、科塔(Kota)和库伦巴(Kurumba)部落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农业体系,无论是住的房子还是穿的衣服都已和主流人群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他们应该算是主动选择避世生活方式的隐居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始部落。而帕尼亚(Paniya)人则在各方面都相当原始,肤色也更黑,长得也更像非洲人。

不过,长得最像非洲人的是生活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上的原住民。这组群岛位于孟加拉湾的中心,距离缅甸反而更近一些。岛上生活着一些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人,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方式都极其原始,没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这个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一组安达曼原住民的人物肖像照片,其中森特尼尔(Sentinelese)、昂格(Onge)和贾瓦拉(Jawara)这三个部落的人长得完全就是非洲丛林居民的模样,一点亚洲人的影子都没有。

最早让全世界知道安达曼群岛的人是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他在小说《四签名》里描写了一个面相凶恶性格残忍的安达曼土著,因为善于爬墙又会射毒箭,做下了几桩看似无解的杀人案,不过最后还是被学识渊博的福尔摩斯识破,真相大白。

可惜的是,由于印度政府一直把安达曼群岛当作军事禁区,严格限制出生于中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三个国家的人去那里旅游,所以我没能亲自前往考察,只能通过文献了解他们的历史。关于这群神秘土著的来历一直众说纷纭,但苦于缺乏证据,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直到科学家掌握了DNA祖源分析法,这才大致弄清了他们的历史。

根据线粒体和Y染色体DNA研究的结果,安达曼原住民的祖先大概是在8万年前离开非洲的,应该算是第一群走出非洲的现代智人。他们沿着海岸线穿过阿拉伯半岛进入中东地区,然后继续一路向西迁徙,最终到达了印度次大陆的最南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走出非洲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其中一群人选择向左转,沿着亚洲海岸线向东北方向进发,最终进入了中国境内,中国东南沿海的贝丘遗址很可能就是这些人留下来的。可惜他们没能在东亚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今天的绝大多数亚洲人都不是他们的后代。

另一群人选择向右转,进入了东南亚,然后顺着岛链一路向南迁徙,最终到达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要知道,当年的地球还处于冰河时期,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孟加拉湾大部分是陆地,东南亚的那些海岛相互挨得很近,不需要高超的航海技术就能跨过去。后来气温回暖,海平面升高,把这群人和欧亚大陆分隔开来。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遭遇到严酷的生存竞争,一直活到了今天,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住民就是这群人的后代。

大约6万年前,第二群现代智人走出了非洲。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比第一波移民更加成功,逐渐取代了后者,成为欧亚大陆的新主人。如今在一些偏远的海岛上还能找到未被混血的第一波原住民的后代,他们被称为尼格利陀人(Negrito),安达曼群岛上的那几个原住民部落就属于这一族群。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米纳克希神庙里朝拜的印度教徒(视觉中国供图)

印度南部山区里的那几个原始部落以第二波非洲移民为主,其中可能混杂了少量第一波移民的基因,历史学家们称他们为达罗毗荼人(Dravidian)。关于这群人的来历目前尚存争议,主流意见认为他们并不是一直住在印度的纯种非洲移民,而是混入了来自中东地区的新基因。后者不但带来了新鲜血液,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印度河谷文明就是由这些人创造的。雅利安人则是来自中亚大草原的“入侵者”,他们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才进入印度河谷,把达罗毗荼人赶到了南方。

这件事本是历史学家们的共识,差别仅在于一部分学者认为印度河谷文明是被雅利安人消灭的,另一部分学者则相信印度河谷文明毁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旱灾。雅利安人只是来填补空白的。但是,前段时间印度国内出现了一批历史学家,试图推翻这一论断,宣称雅利安人才是印度次大陆的原住民,他们不但是印度河谷文明的创建者,而且也是当今欧洲人的祖先。这批学者迎合了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浪潮,得到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学者们的支持。大家都希望把自己民族的历史地位抬高,恨不得全世界都起源于自己的国家。

幸运的是,随着DNA祖源分析法的进步,尤其是古DNA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推翻了这批民族主义者的假说。比如,哈佛大学分子遗传学家大卫·里奇(David Reich)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今天的印度人是一南一北两个族群混血的结果,来自南方的达罗毗荼人和来自北方的雅利安人大约各占一半。不但如此,他还证明雅利安人确实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至印度的(而不是相反),因为达罗毗荼人的基因只在印度次大陆才有,中亚人和欧洲人体内只有雅利安人的基因,没有达罗毗荼基因。

换句话说,今天的印度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大规模黑白混血事件的发生地,其结果就是古典时期的人类文明分成了东方和西方这两个差异明显的阵营。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种姓制度影响了印度人的基因构成,几乎每一个印度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特征(视觉中国供图)

东方和西方的分界点

在梵语里,达罗毗荼(Dravida)这个词的词源是Tamiz,意思是“印度南部”。当年被赶到南方的达罗毗荼人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成了好多个不同的族群,泰米尔(Tamil)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也是分布最靠南的一个。因为这个原因,泰米尔文化受到的干涉相对较小,泰米尔人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达罗毗荼文化的正宗继承者。历史学家们也基本上认同这一判断,将泰米尔文化视为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保留最完整的古典文明。

为了考察达罗毗荼文化,我来到了泰米尔人聚居的泰米尔纳度邦。第一站是该邦首府金奈(Chennai),我的第一感觉和印度北方没什么两样,马路上到处都是横冲直撞的“突突”(黄色的三轮摩的),湿热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汽车尾气和咖喱混在一起的独特味道。但是仔细再看,还是能感觉出一些细微差别。金奈的大街上虽然也是垃圾遍地,但起码不像印度北方城市那样随处可见人类的排泄物,也看不到北方那么多印度神牛,总体来说要比北印度干净一些。金奈大街上的人看上去也要比北印度人更有教养,尤其是年轻人,从衣着到谈吐都相当时髦,英语也说得更好。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泰米尔人最重视教育,金奈的人看上去也要比北印度人更时髦(视觉中国供图)

“大家都在忙着挣钱,谁还有工夫养牛?”一位年轻的突突司机对我解释说,“我们泰米尔人最重视教育,文化程度排名印度第一。”说完这话后,他又软磨硬泡地从找给我的钱中扣下了100卢比的小费(大约合10元人民币),果然是个赚钱的好手。很多旅游书上都说,泰米尔人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相当于亚洲的犹太人。

不仅泰米尔人如此,整个印度南方几乎都是这样。如果单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讲,印度历来南强北弱,无论是人口素质还是自然环境,南印都要好于北印,这一点和达罗毗荼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当年的雅利安人属于游牧民族,其文明程度比不上早已进入农耕时代的达罗毗荼人。但游牧民族善于骑射,打仗厉害,靠武力打败了达罗毗荼人,占领了印度北部,其势力一直扩散到了丰饶的恒河平原。好在印度次大陆的中间部分有个德干高原,挡住了雅利安人南下的脚步,这才给达罗毗荼人留下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入侵的雅利安人给印度带来了种姓制度,这个制度把普通人分成了四等,排名前三的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和官僚)和吠舍(商人)大都是浅肤色的雅利安人,排名第四的首陀罗则大都是黑皮肤的达罗毗荼农民或者手工业者,比之更惨的是没有任何财产的达罗毗荼土著,他们连种姓都没有,只能沦为贱民。事实上,“种姓”这个词的梵文叫作Varne,原意就是“肤色”,这就相当于把种族歧视政策制度化了。这个制度对印度历史影响很大,不但降低了印度社会的流动性,而且也让大部分印度人安于现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生活在安达曼群岛上的原住民长得最像非洲人(视觉中国供图)

种姓制度甚至影响了印度人的基因构成。哈佛大学里奇博士的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每一个印度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特征,高种姓的人体内携带的雅利安基因比例更高,肤色更浅,面部特征更像欧洲人,低种姓则正相反。印度不同族群彼此之间的基因差距甚至比欧洲各民族之间的差距还要大,这很可能就是不同种姓不得通婚所导致的结果。此事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印度人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国家,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印度某个地方又生出了一个畸形儿,这就是近亲结婚最常见的副作用。

雅利安人还把自己信奉的吠陀教强加给了达罗毗荼人,这就是印度教的前身。但是,吠陀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达罗毗荼文化的影响,很快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比如早期吠陀教的主神是一位坐在马拉战车里的雷神因陀罗(Indra),他率领骑兵部队打败了敌人达娑(Dasa),后者在《梨俱吠陀》里被形容为一群黑肤塌鼻的妖怪,指的显然就是达罗毗荼人。但是,如今的印度教徒崇拜最多的神变成了湿婆(Shiva)和克里希那(Krishna),前者是个善于跳舞的年轻人,是“性力”的代表,后者是个皮肤黝黑善于吹笛的牧童,又名“黑天”,两者原本都是达罗毗荼人崇拜的主神,后来都被吠陀教收去,当成自己的神了。

不但如此,雅利安人的生活方式也深受达罗毗荼人的影响,从饮食习惯到文化艺术全都“印度化”了。比如印度教对牛的崇拜就源自达罗毗荼人,因为牛不但会耕地,还是传说中湿婆的坐骑。再比如,雅利安人原本没有文字,《吠陀经》都是口口相传的。后来他们从达罗毗荼人那里看到了文字的好处,一些语言学者便在中东古国腓尼基人创造的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梵文(Sanskrit),用于记录宗教经文。因为这种语言过于繁复,后来印度人把古典梵文和当地口语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俗梵语”(Prakrits),这就是今天的印度官方语言——印地语的前身。

就这样,一个来自北方的蛮族依靠武力打败了文明程度更高的南方民族,但最终却被南方文化同化了。类似的戏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对此都不会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河谷遗址中曾经出土过一个图章,上面画的是一个类似湿婆的人物在盘腿打坐,历史学家们相信这就是冥想文化的起源,风靡世界的瑜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两件事后来随着佛教的普及而传遍东亚和东南亚,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

除此之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很多女性人物雕像,其性别特征十分夸张,说明当时的达罗毗荼文化盛行“母神”崇拜,这一点也和后来的印度教崇拜女性生殖力的观念相符合。这些人物雕像的形态和姿势与同时代的苏美尔雕像非常相似,说明两种文化很可能相互有联系。后来的印度石像雕刻技法日渐成熟,人物刻画得越来越准确,这一点很可能是受到了古希腊雕塑家们的影响。这两件事并不奇怪,因为印度和地中海之间的距离并不算太远,两者之间虽然隔着兴都库什山脉,但山脉中间有缺口,两边的交通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当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和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都曾经率领军队打进了印度次大陆,只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没有更进一步。否则的话,印度的历史很可能会被改写。

达罗毗荼人的雕刻和建筑艺术在印度南方保存得非常好,金奈附近就有一个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摩诃钵利镇丰碑群(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位于海滨小城玛玛拉普兰(Mamallapuram)附近。这里保存有几十座建于公元7~8世纪的印度教寺庙,是由南印的帕拉瓦(Pallava)王朝所建。从技术上来看,这些寺庙具有泰米尔建筑艺术发展史早期的特征,虽然细节部分略显粗糙,但整体风格已然成型。我专程去看了一下,发现这地方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那几座尚未完工的寺庙,从中可以看出当年的印度工匠究竟是如何把一整块巨石雕刻成寺庙的,真的是叹为观止。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摩诃钵利镇丰碑群(视觉中国供图)

寺庙里的浮雕也值得一看,其中的女性形象全都是丰乳大臀细腰,身体呈S形,这种表现女性身体的“三曲法”后来成了所有印度浮雕的经典风格。动物主题的浮雕也很丰富,尤以大象、孔雀、猴子和牛的形象居多,这四种动物如今都在印度活得不错,甚至连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也能在印度的野外见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这次在尼尔吉里山区参加了一个主要由印度游客组成的游猎团(Safari),参观了马杜马莱老虎保护区(Mudumalai Tiger Reserve)。虽然因为运气不好,只看到了几群梅花鹿和几只根本没打算开屏的孔雀,但据导游说,保护区里确实生活着大约50头孟加拉虎、几百头大象,以及少量印度花豹和黑熊。据我所知,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外,全世界就只有印度和斯里兰卡还能参加这种以大型肉食动物为主要卖点的游猎团了,这一点确实和印度的传统宗教有点关系。要知道,打猎是人类祖先的特长,除了南部非洲情况有些特殊之外,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型野生动物几乎都被人类祖先杀光了,只有印度次大陆是个例外。达罗毗荼人的传统宗教不鼓励杀生,他们甚至把很多动物都视为神灵加以保护。在此基础上诞生的耆那教和佛教更是把这一传统发挥到了极致,开始提倡纯素食。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只有在东亚和南亚才有素食的传统,其他很多古老民族甚至连“素食主义”这个词都没有。

印度的素食传统和印度教中关于轮回的信仰有点关系。印度人相信人死后会重生,下辈子有可能变成任何一种动物,当然也就不能随便杀生啦。至于说一个人下辈子究竟会变成哪种动物,取决于此人这辈子所积攒下来的“业”,这同样是一个非常东方的概念,中国人因为佛教的关系很容易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但英语里没有相应的词,必须解释半天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后来干脆生造了一个音译词Karma来表示它。由此引申出来的“积德行善”和“因果报应”等概念更是东方特有的理念,古代中国就是靠这些概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基督教教义则正好相反,你这辈子做的孽都被耶稣他老人家承担了,你只要信基督就没事了!

印度教视万物为神的特征直接反映到了印度寺庙的建筑风格上,那就是“繁复”。尤其是达罗毗荼风格的塔门(Gopuram),表面密密麻麻的装饰物肯定会让密集恐惧症患者们心跳加速。为了看塔门,我专程来到了泰米尔文化的重镇马杜赖(Madurai),去参观那里的米纳克希神庙(Meenakshi Temple)。传说这里是泰米尔诗人大聚会(Tamil Sangams)的地方,这次聚会发生在2000多年前,数百名泰米尔诗人和学者应邀参加,共同撰写并修订了一批古典诗歌,并为后来的泰米尔语制定了标准,所以泰米尔人把马杜赖看成是泰米尔文明的诞生之地,历史地位相当高。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米纳克希神庙的塔门(袁越 摄)

据说那次诗人聚会就发生在米纳克希神庙里,所以这个庙的地位当然也低不了。果然,我刚下火车就看到了南塔门的尖顶,它有52米高,比周围低矮的楼房高出一头。顾名思义,塔门就是建在城门上的宝塔,泰米尔宝塔很像一个被压扁了的金字塔,上面层层叠叠地刻满了各种宗教符号和神灵的雕像,似乎生怕漏掉了谁,整体视觉效果极其震撼。这些雕像显然都是不久前刚刚刷的漆,颜色特别鲜艳,仿佛庙的主人故意要让它显得更新些,这一点和其他国家名胜古迹千方百计维持原样的做法正相反。

我本以为像这样一个历史地位堪比中国孔庙的古代宗教建筑应该像博物馆那样被严密地保护起来,走近一看才发现我错得离谱。这座神庙是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庭院,周围被一堵高墙围住,墙外挤满了小商小贩,一点庄严肃穆的气氛都没有。墙内更是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叽叽喳喳的印度游客,感觉大家都是来逛庙会的,毫无虔诚之心。

这座庙的主殿面积很大,室内灯光昏暗,充斥着一股烧牛油的味道。一群男人正扛着一座神龛在殿内游行,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还有一群人牵着一头大象在庭院里散步,那头象一路走一路拉,好在拉出来的都是草的尸体,味道不是很臭。屋檐下还生活着几百只鸽子,它们的排泄物在地板上留下了一块块白斑。本来这些都属小事,但是所有泰米尔寺庙都要求游客打赤脚,这就有点膈应了。

主殿的中心室内供奉着这座庙的主神米纳克希,她是湿婆的妻子,来自喜马拉雅山脚下,所以又名“雪山神女”。可惜这地方非印度教徒不让进,我只能参观周围的回廊。那里也有很多神像供信徒朝拜,除了湿婆、象神和猴神哈曼奴等几个著名的印度教大神之外,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小神,据说它们都是印度神话里的人物。来此朝拜的印度教徒有的专拜某一尊神,也有的见谁都要拜一拜,看似很不专一。

印度教和其他几大宗教非常不同,既没有创始人也没有像《圣经》或《古兰经》那样独一无二的法典,因此印度教既没有大家都认可的主神,也没有统一的教义,甚至连传教士都没有。事实上,过去的印度人根本不认为自己信的是“印度教”,这个名字是英国殖民者起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任何民族一定都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于是就发明了Hinduism这个词,把印度次大陆上的所有民间宗教强行整合到了一起。

现在看来,所谓“印度教”其实就是印度次大陆原住民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大集合,几乎等同于“印度文化”。当一座印度教寺庙规定不准非印度教徒入内时,其真正的含义就是不准外国人入内。试想,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规定的,因为一名来自日本的亚洲人或者一名来自肯尼亚的非洲人完全有可能同时又是一名基督徒或者穆斯林,光看外表是很难下判断的。但印度教徒只看相貌和衣着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因为今天全世界12亿印度教信徒几乎全都是印度裔,鲜有例外。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街边商铺里与家人喝茶的男孩(视觉中国供图)

当然这并不是说印度教徒干啥都可以,也不是说印度教徒信啥都行。事实上,印度教徒有一套不成文的物质生活准则,其精神世界则大都来自于印度古代学者们用梵文撰写的一系列经典著作,其中既有《奥义书》这样偏重哲学思辨的严肃著作,也有《薄伽梵歌》和《罗摩衍那》这样的通俗历史故事集。后两本书有点像中国的《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是普通印度人集体智慧的集大成者。虽然印度人不一定都读过这两本书,但肯定都看过取材于这两本书的电影或者舞台剧,比如盛行于印度南部的卡塔卡利舞(Kathakali)就特别擅长这类题材。这种舞蹈无论是夸张的舞台服饰还是程式化的表演风格都像极了中国的京剧,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耳濡目染的印度人熟知每一个古代神话故事,知道每一个主要人物及其背后所代表的道德范式。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印度人都会选择他最喜欢的人物作为自己的神,这就是为什么印度教有那么多神的原因。

印度教还有一个和其他宗教非常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信徒们表达信仰的方式非常生活化,或者说“宗教即生活”。凡是去过基督教堂、伊斯兰清真寺或者佛教寺庙的人都知道,这些宗教场所的内部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努力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印度教寺庙完全不一样,信徒们更像是在赶集,遇到自己喜欢的神就拜一拜,然后继续忙自己的事情。比如米纳克希神庙的回廊里有很多古色古香的石柱,柱子之间居然搭起了一长串简易工棚,里面是各种小商小贩的摊位,除了卖供品之外还卖各种旅游纪念品。可惜进庙前我的相机和手机都被收走了,没法把这一奇特的景象拍下来。

一位正在带团的印度导游告诉我,去年庙里的一个摊主乱拉电线导致工棚失火,所以管理方出台了新政,不允许游客带相机和手机入内参观。

“工棚失火和游客的手机、相机有啥关系?”我问。

“我也不知道啊,我团里的客人们怨声载道,我正在撺掇他们去向管理方投诉呢,要不你也去投诉吧?”这位导游鼓励我。

我当然没听他的。我来过印度好几次,知道印度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固执,在印度旅行只能听天由命,希望下一个遇到的人能讲点道理。

果然,几天后我又去参观另一座地位同样很高的泰米尔寺庙,位于蒂鲁吉拉帕利市(Tiruchirappalli)的罗恩迦罗陀尊神庙(Ranganathaswamy Temple),相机和手机就都可以带进去了,只要多交点钱就行。但是,参观这座庙的过程同样不顺,因为它太大了,总面积几乎和北京故宫差不多,但却仍然要求所有游客必须打赤脚。我不在乎踩鸟粪,但却怕被烫伤。这座庙大部分是露天的,裸露的地面被炙热的阳光晒得滚烫,我只能踮着脚尖一路小跑,很多地方都没办法久待。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罗恩迦罗陀尊神庙(视觉中国供图)

后来上网一查,得知罗恩迦罗陀尊神庙的总面积高达63公顷,是目前还在使用的面积最大的印度教寺庙,仅比吴哥窟小,但后者早就被遗弃了。因为面积实在太大,这座庙只有最核心的部分还在正常行使寺庙的功能,其余部分全都变成了小商品大卖场。这就好比北京故宫只有后花园被当成文物保护了起来,从午门到乾清门之间全都开放给老百姓,想干吗就干吗……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当然不可能,但在印度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开放给老百姓才更符合印度教的教义。

这座神庙光是塔门就有21座,最高的南塔门高达67米,不过是后来重建的,因为原来的建筑大都被来自北方的穆斯林军队破坏了。自公元1001年开始,来自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军队便开始了对印度的掠夺战争,1206年侵略者建立了德里苏丹政权,正式宣告印度北方沦陷。此后穆斯林军队不断试图南下,但遭到了泰米尔人的奋力反抗,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拉锯战,人员和物资损失惨重。罗恩迦罗陀尊神庙内有一座白色的塔门,就是为了纪念一场惨烈的战斗而故意涂成白色的。事情发生在1323年,穆斯林军队再次入侵印度南方,包围了罗恩迦罗陀尊神庙,大肆搜刮金银财宝。为了保卫一尊非常重要的神像,1.2万名印度教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眼看敌人的计划即将得逞,一位名叫薇拉伊(Vellayi)的舞姬挺身而出,用动人的舞姿把敌方主将骗到了宝塔之上,然后趁其不备将他推了下去,自己也随之跳塔自杀。失去了主将的穆斯林军队阵脚大乱,最终被赶来救援的泰米尔军队打败。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女性,从此该庙的东塔门就一直被涂成白色,因为在泰米尔语里,薇拉伊的意思就是白。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罗恩迦罗陀尊神庙内两名僧侣在聊天(袁越 摄)

在穆斯林军队入侵之前,印度教各王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那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和财产,双方并没有深仇大恨。宗教战争很不一样,其目的不仅仅是谋财害命,还要破坏对方的信仰,所以烧庙就成了最主要的戏码。其实印度教是多神教,对异教徒是相当宽容的。但来自西方的宗教都是一神教,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这三大宗教本是同根生,但却相煎真太急,所以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大都发生在西方,东方世界里很少出现。好在印度和东亚之间隔着一个青藏高原,和东南亚之间隔着一个纳加山脉,两者都是天险,古人极难跨越,所以一神教的世界被挡在了这两大天险之外,两种世界观猛烈撞击所产生的后果全都由印度人民承担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印度才是东西方之间真正的分界线,人类在这里遇到了第二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在印度随处可见的各色香料(视觉中国供图)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印度哪里最好玩?如果你只想轻松地度个假,那么答案肯定是喀拉拉邦。这个邦自称“上帝的居所”,它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印度洋季风带来了充沛的雨水,密密麻麻的河道穿过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就像是一块绿色挂毯上织满了金线,特别适合坐小船逆流而上,去拜访隐秘在树林里的小村庄。

我不能免俗地上了一条这样的小船,船上另有六位游客,其中三位是印度人,都是在美国工作的软件工程师,这次是回来度假的。印度文化崇尚抽象思维,所以印度的大学偏重数理化,为全世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脑程序员,这一点大概只有中国可以媲美,因为我们是印度的学生,中华文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一直把印度当作学习的榜样。

也许是因为在美国生活的缘故,这三人的英语很容易听懂,而且思维开放,敢于直面印度的问题。比如我发现河道里连一条鱼都看不见,导游说这是因为海水倒灌导致盐分增加,但他们告诉我,这是印度渔民过度捕捞的结果。再比如,我看到河道两边的杂草普遍发黄,导游说现在是旱季,但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河道两边的土地全都种上了槟榔和椰子树等经济作物,当地农民为了节省肥料,施了很多除草剂。

相比之下,我在旅行途中遇到的大多数印度本地游客都非常“爱国”,特别善于给自己的国家找借口。比如有一次我抱怨印度旅游景点乱收费,虽然同团的印度游客也是受害者,但其中一人却对我说,印度的个人所得税非常低,政府缺钱,只能靠这个办法增加收入。

当天的午饭是在村子里吃的,村民们在每位游客面前铺上一张香蕉叶,扣上一大勺白米饭,然后从三个调料桶里依次舀了三小勺不同颜色的汤汁放在米饭边上当佐料。因为那天天气炎热,我本来胃口不佳,但那三种汤汁的味道相当奇特,我尝了几口,立刻食欲大开,最后又添了一大勺白米饭才完事儿。

在我看来,人类的食物大致可以分成主食、菜和佐料这三大类。主食在汉语里就是饭,主要负责提供碳水化合物。菜包括肉和蔬菜,主要负责提供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佐料主要负责调味,也能提供少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大部分西餐的特点是饭菜不分,全混一块儿,比如汉堡包和披萨饼。大部分中餐的特点是饭菜分明,佐料加在菜里负责提味。印度饭的特点则是只有饭和佐料,仅有的一点点菜也被当成了调味剂。比如这顿农家饭,米饭管够但质量很一般,那三勺佐料是用剁碎的蔬菜和豆子加香料熬成的,根本看不出蔬菜的品种。

印度人管这些调味料叫作咖喱(Curry),这个词源自泰米尔语,意为“汤汁”。中国市场上卖的咖喱粉大都一个味儿,但印度本地的咖喱种类极为丰富,而且有很强的地域性。像这样一顿缺肉少油的普通农家素斋饭,居然还能做得那么好吃,咖喱是关键。饭后导游带我们去参观了当地农民家的后院,里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香料作物,包括胡椒、丁香、生姜、豆蔻、香菜、肉桂和辣椒等十几种,很多我都叫不上名字。其中除了生姜和辣椒等少数几种中餐也常用的调味料之外,大部分香料都是南亚地区特有的。我一开始有点不习惯,但越吃越爱吃,一顿印度饭只要有好的香料,没有肉也没关系。

换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印度人普遍吃素,这才必须用香料调味,否则就难以下咽了。要知道,肉的营养价值远比米饭蔬菜高得多,所以我们的祖先养成了对脂肪和蛋白质的特殊偏好,很多人吃饭都是无肉不欢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印度人的口味变了呢?宗教只是一个因素而已,真正的原因必须从宗教以外的地方去寻找。

历史资料显示,2000年前的印度是世界第一强国,综合国力无人能及。衡量国力强弱的指标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一直在变,上古时代人类社会最紧缺的物资就是粮食,衡量国力强弱的最佳指标就是人口密度。印度次大陆的气候条件并不是最突出的,但印度的社会制度最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以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问题在于,那个时候的粮食产量受天气影响很大,丰年人口暴涨,灾年就得饿肚子。在这种情况下,吃素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久而久之,印度人便养成了吃素的习惯,宗教只是为这一转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而已,并通过多年的洗脑教育把这个转变制度化了。

香料在这场食物革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玩意儿只产于热带,欧洲没有,欧洲人对香料的渴求催生出了香料之路,和丝绸之路一起成为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渠道。

香料主要走的是海路,科钦(Kochi,过去写作Cochin)是印度香料最重要的出海口。这个地方很像纽约,有好多优质的深水港,被誉为“阿拉伯海上的女皇”。我专程去了趟科钦,在游客如云的海滩上发现了一排渔网,当地人称之为“中国渔网”。一打听,原来这是郑和留下的。1407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路过科钦,船员们教会了当地人如何下网。其实这种下网方式效率很低,中国渔民早就不用了,但当地人却一直沿用至今,并将其改造成了一个旅游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拍照。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路过科钦留下的下网技术保留至今,当地人称为“中国渔网”(视觉中国供图)

我感兴趣的不是这种人造景点,而是一座早已被废弃的坟墓。距离渔网景点不远处有一座圣弗朗西斯教堂(St. Francis Church),外表十分简陋,里面的设施也是年久失修,拍出来一点也不好看,没什么人气,那天就只有我一个游客。在管理员的指引下,我在教堂右侧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我要找的东西——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的第一个坟墓。

提起大航海时代,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哥伦布,但达伽马的贡献一点也不比哥伦布小。1498年5月20日,达·伽马率领的一支葡萄牙舰队在印度西南沿海的卡利卡特(Calicut)登陆,欧洲人终于找到了一条绕过好望角直达印度的航道。两年之后,葡萄牙人决定在科钦建立全亚洲第一个欧洲人定居点,达·伽马被任命为总督。上任后不久达伽马就感染了疟疾,于1524年圣诞夜死于科钦堡(Fort Kochi)。他的遗体先是被葬在了圣弗朗西斯教堂,15年后才被运回葡萄牙。他的继任者以科钦堡为基地,四处出击袭击穆斯林商船,终于把印欧贸易的主动权从阿拉伯人手中夺了过来。

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南部

圣弗朗西斯教堂,瓦斯科·达·伽马的第一个坟墓就在旁侧(视觉中国供图)

葡萄牙人依靠武力垄断了一个世纪的印欧贸易,后来被更加强大的荷兰人代替。荷兰人之后是英国人,后者统治了印度200多年,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时为止。这期间其他欧洲列强也没有完全放弃印度,纷纷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比如泰米尔纳度邦的本地治里(Pondicherry)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法国殖民者建造的法式建筑,当地人将其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度假胜地。

因为这段历史给人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印度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是从达·伽马开始的。事实上,印度香料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出口到了欧洲,深受欧洲王公贵族们的喜爱。只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当年的印欧香料贸易必须通过阿拉伯商贩的中转,后者为了抬高物价,故意夸大香料的生产成本和收获难度,甚至编造出很多谣言,把香料打造成一种具有魔法的神秘物质。于是,一种本来普普通通的调味料在欧洲变成了比黄金还贵重的奢侈品,一般人根本用不起。

更糟的是,当年的印度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只要硬通货,于是那段时间大量来自欧洲的黄金和宝石进入了印度,最终变成了印度富人们的珠宝和印度寺庙里的神像装饰物,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印度人(尤其是妇女)那么喜欢佩戴黄金首饰,以及为什么那么多来自北方的穆斯林部落想要入侵印度,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抢夺印度教寺庙里的金银珠宝,消灭异教徒只是他们想出来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到了公元前1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罗马共和国基本完成了领土扩张,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从而打通了欧洲人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通道。之后,罗马人又掌握了印度洋季风的秘密,知道每年6月~8月的西南风会把帆船吹往东方,11月~次年2月的东北季风又会把船吹回来。从此,罗马人便甩掉了阿拉伯中间商,直接和印度商人开展香料贸易,并借此机会派遣传教士去印度传教。就这样,欧洲和南亚这两个相距万里的人类文明终于借助香料的力量连接在了一起。

印度人不重视修史,幸亏有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和旅行家,以及像法显和玄奘这样去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后人终于知道当时的印度有多么富裕,国家有多么强盛,人民有多么幸福。

现在看来,2000年前的印度在很多方面都相当超前,甚至放在今天都毫不落伍。比如,今天的世界正在被各种具有强烈排他性的一神教弄得鸡飞狗跳,但当年的印度已经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都可以和谐共存。再比如,今天的科学家们为物种多样性的飞速流失而心急如焚,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人性中的私欲,保护生态环境,但当年的印度已经做到了视万物为一家,如无必要绝不杀生。还有,今天的人类社会物欲横流,人们被各种物质享乐迷住了心窍,忘记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但当年的印度非常重视精神需求,人们热衷于讨论哲学问题,追求内心的喜悦。

总之,2000年前的印度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印度人一直引以为傲,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印度历史上曾经遭受过无数次外族侵略,但印度人从来没有在精神上真正地屈服过,印度文化相对完整地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人类历史上保存最完好、时间也最久的人类文明活化石。今天去印度旅行的人在很多地方看到的景象几乎和2000年前一模一样,人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做着一样的事情,说着一样的语言,吃着一样的食物,就连吃饭的方式也没有任何改变,仍然是用手抓。这种体验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给予的,因为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被发源于欧洲的现代化洪流裹挟着一路向前狂奔,早就把历史抛到脑后了。

但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崇拜也给印度带来了很多副作用,比如被游客们诟病的环境污染、交通混乱、饮食不卫生、旅游景点乱收费和服务人员思想僵化等毛病或多或少都与这个有关。

就拿喀拉拉邦来说,这个邦因为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印度最富裕的地方。如今这个邦的人均寿命、教育程度和人类发展指数(HDI)均为印度第一,是全印度文明程度最高的邦。但是,城市里依然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空气里充满了劣质柴油不完全燃烧后发出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

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并不是因为印度人不讲卫生。事实上,当地人的家里都非常干净,脏的都是公共场所。我经常看到大街上有人扫地,都是只有扫帚没有簸箕的“印度式扫地法”,即把垃圾扫到一边,自家门前干净了就行了。“印度式喝水法”也很有意思,水都是直接倒进嘴里的,嘴唇和杯子绝不发生接触。这两件事都和种姓制度有点关系,因为古代不同种姓的人几乎不会直接接触,但现代社会无法避免,所以印度人在公共场所的表现有时比较奇葩,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是啥种姓的。

除此之外,印度人的死脑筋也是出了名的,跟印度人讲道理是一件徒劳的事情。比如,印度几乎所有的景点都会对相机单独收费,这在过去也许可以理解,但如今人人口袋里都有一部能拍照的手机,这个规定却依然延续至今,非常不公平。再比如,在印度住旅店和买火车票都要填表,那份表单大概几十年都没有变过了,名目多得吓人,居然要求游客填写上一站去的哪里,下一站之后又会去哪里,甚至连父母亲的名字都要填上。我经常胡写一气,对方也不查,仿佛只要那几个栏目里有字就行。还有,所有和宗教沾边的景点都会要求游客脱鞋,如果是室内寺庙是可以理解的,但泰米尔寺庙都非常大,露天的部分比室内的部分还要多,我参观过的一座庙甚至建在山上,此时再要求所有人打赤脚就没有道理了。如果说这么做是为了对神表示尊敬,那么当你不得不赤着脚在布满小石子的路上行走,有时甚至还要冒着受伤的危险光脚爬山时,内心的感觉肯定是“尊敬”这个词的反面。

印度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是很多问题的来源。印度历史上分多合少,印度人习惯了自治,甚至在英国殖民后期印度还有500多个独立的土邦国,所以印度人对于国家的概念非常淡薄,政府的力量很弱,其结果就是印度的公共设施严重不足,这就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比如大家都喜欢诟病印度人随地大小便,事实是印度大街上的公共厕所非常少,仅有的厕所都是私人在经营,要收费,虽然只是一点小钱,但毕竟也是钱啊,所以很多穷人只能选择免费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比如,印度拥挤的火车也是很多人嘲笑的对象,事实是印度的公共交通运力严重不足,铁路系统还是英国人留下的,全国没有几条像样的高速公路,大家只能挤挤了。

不过,印度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口太多,素质又太低,这让印度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喀拉拉邦是印度生育率最低的邦,但因为底子厚,人口密度依然很高,约为中国的6倍。农业时代大家住得分散,而且农业生产吸收了大量劳动力,问题倒也不大。如今是工业化时代,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了,于是农民们一股脑涌进城市,导致印度大街上到处都是闲人,无论走到哪儿都是人头攒动,视觉冲击力极强。因为人太多,工作机会不足,很多传统上应该是女性干的事情,比如公交车售票员和饭店服务员等等,全都是青壮年男性在干。更多的人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去摆摊。几乎所有的印度旅游景点门前都挤满了摊位,给人一种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假象,其实这些摊位卖的东西都差不多,恶性竞争导致生意很差,大量本应去从事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坐在柜台后面浪费生命,着实让人惋惜。

更糟糕的是,印度大街上摆摊的人更多,而且严重缺乏管理。本来沿街的房子就大都被改成了店面,店门前的人行道上还要再添一排摊位,行人全都被赶到了大街上,和多如蝗虫的摩托车和三轮突突抢道,再加上印度的公交车开得都很猛,在印度大街上走路简直是天底下最让人崩溃的事情。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毛病都是传统和现代不兼容导致的结果。印度人习惯了文明程度不高的民族用武力征服自己,但英国人的殖民很不相同,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被一个无论是武力还是文明程度都比自己高的民族殖民,印度人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适应,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英国人撤走后,印度经历了一次重压之下的反弹,在文化和经济等各方面彻底回归传统,因此而错过了战后全球经济复苏的浪潮。今天的印度虽然一直在奋力追赶,无奈人口包袱太重,资源严重短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苦苦挣扎。

印度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很多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都曾经面临过类似的问题,都曾经在传统和现代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如果选择回归传统的话,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呢?大家去印度看看就知道了。

尾声

离开科钦的那天早上,当地公交车却突然停运了。原来前一天晚上喀拉拉邦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群执政党党员袭击了两名反对党的年轻支持者,并将两人打死。得知此事后反对党立刻号召工会罢工,于是整个邦的公交系统瘫痪了。好在一家私营的巴士公司还在营业,我有惊无险地离开了这里。

喀拉拉邦自从印度独立起就一直是共产党执政,这是民众投票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位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因为喀拉拉邦的穆斯林人口比例很高。另一位当地人则认为,这是因为喀拉拉邦一直是印度最富裕的邦,民众的教育程度很高,所以选择了共产党。

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那三位在美国工作的软件工程师告诉我,共产党执政后加强了对教育和健康的投入,所以这个邦的文盲率和婴儿死亡率一直是印度最低的,平均寿命则是印度最高的。共产党对各种宗教也一视同仁,所以多年来这个邦相当太平,老百姓闷头挣钱,日子过得不错。但是最近几年自媒体兴起,各种极端思想借机扩张,反对党为了争选票,故意夸大不同宗教和党派之间的分歧,口号喊得越来越极端,导致选举越来越暴力。这三位工程师非常担心时局,因为再过两个月就要投票了。果然,两天后他们的说法就应验了。

我回国后不久,印度又和巴基斯坦打了一仗,同样和马上将要进行的总统选举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争夺选票,印度正变得四分五裂,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出现在了印度人民的面前。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