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万粹楼博物馆创始人、馆长万仁辉站在博物馆内。 张晨翼 摄
4月26日,万粹楼博物馆创始人、馆长万仁辉站在博物馆内。 张晨翼 摄
中新网黄山4月30日电 题:探访黄山市最大私人博物馆:要让每个地方不留文化死角
作者 张晨翼 储玮玮
“我收藏的物品都融合在万粹楼内的角角落落里,毫无违和感。就算在楼梯转角,我也用特色藏品装饰了,因为我要让每个地方都不留文化死角。”现年74岁的万粹楼博物馆创始人、馆长万仁辉精神矍铄,向来探访的海外华文媒体记者们仔细介绍博物馆内的一品一物。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黄山市屯溪老街距今有千余年历史。老街两旁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两代的徽派建筑。万粹楼博物馆便座落在老街与中马路的交汇处。
现在的老街是一条步行街,许多特产店、文房四宝店、茶叶店等商铺吸引着各地顾客光临。中国首家古建形式的私人博物馆、黄山市最大私人博物馆万粹楼博物馆则为老街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万仁辉介绍说,万粹楼主体建筑采用明清时代古建筑遗存的石雕、砖雕、木雕等旧构件精品,用现代技术组合合成。万粹楼糅合了徽派民居、园林、府邸、商铺之风格,全方位展示了徽派建筑特色。楼内展厅面积达2千多平方米,收藏有青铜器、唐卡、特色家居、砚台、陶瓷、造像等物品,蔚为大观。
万仁辉能说出数千件藏品的来龙去脉,并详细解释为何要把某件藏品放在某处。不过相较于此,万粹楼四楼的庭院民居更是万仁辉的得意之作。他亲自带着记者们参观此处,介绍说:“这个庭院里的门槛石、石鼓、瓦当、石板等都是明清两代的遗存。”他向记者们朗读贴在门口的一副横批为“牛也斯楼”的对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门前的苍松翠柏盆景也都是充满徽派特色。附近的这个花池石壁经鉴定是明朝嘉靖年间物品,可我们在乡下看到此物时,却被当地民众放在猪圈里使用。现在我们恢复了它的使用功能,算是重现了它的往日容光。”站在万粹楼顶,万仁辉眺望着新安江说,这里的文化都是这条母亲河孕育出来的,所以我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为保护当地文物尽绵薄之力。“我们没有动手拆过别人的老房子,所有的构件都是从别人倒塌的、不要的房子里收集而来的。当时别人弃之敝屣,在我看来是珍宝。”
中新网记者看到,所有藏品与万粹楼和谐地融为一体,仿佛这里只是一座民居,而非单纯陈列文物之所。他指着一个由三角形和六边形组成的围栏介绍说,这个六角形称为“璇玑”,而这一个个三角形实际上可以形成无数个“人”字形,“人”与“人”也互相支撑,体现了古徽州文化的精髓。
前几天是万粹楼博物馆开馆22周年。万仁辉介绍说,我之所以要办这个博物馆,仅仅是出于喜欢。这么多年来,我不断拿自有资金来维持它的运行,想把这个事业发扬光大。“但是现在物件价格日益高昂、假货横行等问题都导致收集藏品难度增大。另外就是老百姓也越来越重视旧物件了。可喜的是,民众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利于这些物件的保存。”
谈及未来计划,万仁辉坦言博物馆能维持下去就算不错了。“私人博物馆运行成本高昂,现在我们基本靠门票收入。可这些收入还不够我们打地板蜡,所以很难继续扩大规模。22年来,我们平稳运行没有出大问题,就已让很多人赞叹;22年来,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政要到访这里,更让我相信自己办博物馆办对了。”
“老街虽然游客多,可愿意买票进来看博物馆的人还是较少的。我们能撑,就会继续撑下去。有时候也会感到捉襟见肘,但毕竟22年都挺过来了。”万仁辉透露说,曾经有人想租用我们万粹楼,但我拒绝了,因为文化的东西你退让了,就会消失了;博物馆你不坚持了,就会垮掉了。“如果外面都是卖食品的店,那老街还有何文化可言?”
采访最后,万仁辉说你们不要为我的年龄感到惊讶,因为收藏会让人心态变年轻。你们也可以从收藏一封信件开始,慢慢积累,心态就会越来越年轻。“当然,年轻人更需要的是不断进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