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一山岂止一世界

在美国做华人导游难吗(如何在美国做华人导游)

我是苏苏,从事旅游行业十多年,带团看过国内无数名山大川,秀丽江山,也带团飞跃大洲大洋,目睹了无数异国风光,今天班门弄斧,跟大家分享这些年异国之所见闻。

很久以前,就想写一篇关于我眼里所见的海外华人篇,我这里说的海外华人,不是改革开放后出去留学移民这一拨人,这拨人我不怎么接触,知之甚少,而是下南洋那些华人,有些甚至是华人四代,五代了。我由于带团的关系,东南亚去得最多,跟我们搭团的当地导游都是华人,有些跟我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尤其泰国的几位华人,我还曾经在泰国深入当地华人生活一段时间。今天管中窥豹,说说我眼里的海外华人。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曾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居海外,历史悠久,每个朝代出於不同的背景,中国人或为经商,或为谋生,或为逃难,一批又一批地选择离乡别井或被逼漂泊异地。他们的血泪史与中国的历史紧紧相扣。

第一代移民是很苦的。除了谋生,基本无力也不再关心其他事情。

下南洋

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代所定义的南洋。

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由于广州、福建等沿海地区经济落后、慌乱穷困、民不聊生,一批又一批的百姓自愿或被被迫被卖到南洋谋生。也由于地缘上的毗邻,东南亚一直以来都是闽粤百姓躲避战乱穷困的避难所。

这些到了南洋的华人不仅带去了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各种风俗习惯,饮食文化。

国父孙中山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除了金钱的支援,也有直接参与革命行动,黄花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华侨。不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华侨虽身在异乡,但心系祖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著关键作用。

华文教育

刚开始带团去排华严重的东南亚国家时,我对搭团的华人导游说,你中文讲得真好,他们往往一愣,才反应过来说,你说我华文吗,我们从小学的,我们的华教(华文教育)从小就由佛教协会或者同乡会组织教的。我惊讶,政府不开这门课吗,他们苦笑,我们父母那一代,甚至不允许学华文。

跟他们接触多了后发现,很多只在文言文或者只在民国时期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辞藻,会毫不违和的从他们嘴中说出。弄得我这个自以为中文学得不错,读了几本闲书的人汗颜不已。

有些华人,古诗词比我背得还溜。有个华人导游三代,就兴致勃勃的拉着我讨论《滕王阁序》里的那个滕王,我一脸懵逼:“滕王,哪个滕王?宋朝的还是明朝的?我是谁,我在哪里?”假装处理信息,飞快把手机掏出来,打开百度,恶补了一下滕王生平,才勉强把话接下去。。。

在马来,很多华人餐馆里,总能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三三两两的证书或者奖杯。

这些奖杯写的,往往都是草草的几字:支持华教,功德无量。

马来西亚因为政府排华,保护本地族群的原因,华文学校失去了政府的津贴,受到了政府对文凭的歧视对待,因为只要你上了华文学校,意味着没有办法再去上当地的公立大学,政府不承认华文学校的学历。但直到今天华校依旧在顽强成长,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引进中文老师。我大学是在海南上的,学校有几栋楼是海南出去的华人捐的,每年我们学校中文系和外语系都有很多名额去东南亚国家教中文。当年我好多同学和校友都去了东南亚国家任教。

在马来,绝大部分的华人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华文小学。就算没有条件的,都会放学后专门去类似国内的培训班专门再补习华文。在国土面积并不大的马来半岛,竟然星罗棋布着一千多所华文小学。华人子弟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中文教学,听说一般情况下只准说中文,如果被发现说方言(粤语、客家话等),是要被记过处罚的。

那些年,我见到的下南洋那些华人面面观

泰国罗勇府的华文幼儿园课本

华人们还自发集资在马来西亚建华文大学,除了富商大贾的慷慨捐赠外,更多的是底层马来华人奔走忙碌地辛苦集资。现在马来西亚作为全球除了中国以外唯一一个保留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拥有目前东南亚唯一一所以中文教学的大学——南方大学学院。

马来西亚的华人值得全世界华人的尊重,值得极大的尊重。孤悬海外,他们仍然绝望地保持发扬着祖先的语言和生活方式。

因为这一次次的努力,一代代的捍卫,百年过去了,在这里,海南话依旧是海南话,潮州话还是潮州话;福建话叫闽南话,广东话叫广府话,但普通话不普通,叫做华语。我问了很多华人:“为什么都这么支持华文教育?”

他们笑着说:因为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是个香蕉人。

也有很多华人说,中国越来越强大富有,我们还希望孩子以后有更多机会。

也许这就是正确答案吧。

我有时甚至觉得,他们比我们还有资格当个中国人。

桑梓之情

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对家乡建设,关怀同乡子弟,为家乡和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时至今日,他们已由早期侨居他乡的“华侨”过渡为海外华人,在文化、习俗上认同自己是华人,但同时也是居住地的国民。但是华人基本上还是找华人通婚,很少有找本地的。我关系最好的那个泰国华人大姐,是国民党93师的后代,华人三代,祖籍云南。她做的云南菜非常好吃,我觉得比我在云南吃的还要好吃。估计是民国风味吧,真正的古早味。她喜欢中医,针灸,看到我中医针灸,辟谷瘦了一大圈,身体也好了,就屁颠屁颠跑来中国针灸调理。

回去开心又骄傲的跟她泰国朋友讲,你看,中医解决了我不出汗,手脚冰冷,还有头晕目眩等毛病了。我当时还笑她,你这算是什么泰国人啊,笑完之后又觉得心酸,她还喜欢吃豆腐乳,喜欢腊肠腊肉,喜欢自然晒干的红薯干,每年叫我老家亲戚给她晒一堆,还叫我老家亲戚给她挖野天麻,说吃了治头痛头风…我心里想,大姐,你这就跟我们老家乡下进城几十年的老人家有什么区别?你这家族都去了别的国家快百年了,根子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我见到的华人,除了新加坡的大部分华人,有点过于清高和骄傲之外,都是非常友善,对同胞友好的。比如同胞在国外出了什么意外,或者遇到麻烦,都是非常热心的提供帮助,我已经好几次通过联系泰国还有马来西亚华人的慈善会,给国内过去处理遇到意外身故亲人后事的同胞,提供了免费的细心的帮助,当地华人这点真的让人非常感动。

在泰国的时候,曾跟一群当地华人吃饭,有老有少。问他们,对泰国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吗,都说没有。我说如果国际比赛,战争,争端,中国跟别的国家干起来,希望谁赢,异口同声说肯定是中国,然后有个声音幽幽响起,如果是跟大陆跟台湾比,我希望台湾赢,一看,是国民党93师的后人,我瞪他一眼,你这个反动派!不过他们都认同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部分,不能分割。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问我们一些类似于医疗,政治文化方面的问题,我也会如实回答,也希望他们可以多回中国看看。感受下中国速度。

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说吉隆坡一家华人餐厅吃饭遇到事。这家餐厅生意火爆,她去吃的时候,有个欧美人被安排在和他们一张桌子。他们点的饭菜很快就上来了,欧美人等他们吃完了他的菜还没有上。他们准备买单走的时候,这欧美人的点的吃的也端上来了,可是伙计要求他马上买单。欧美人一脸无辜的问他说,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都是吃完了才买单,而我要马上就买单?那个伙计笑了笑没有说什么。欧美人很无奈的买单了。

马来西亚的确是这样的,看到我们中国人过去吃饭,华人老板都是亲自出来的接待的,这些小小细节让我感慨不已,在国内崇洋媚外的风气这么严重,在马来西亚居然能够遇到没把白人当大人的事。

传统文化传承

谈到宗教,我们这代国人可能大都会颇为自豪地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反正我身边的朋友,好像就由于我是少数民族的原因,有自己的信仰。 其他人都没有。我觉得只要是正常的不违反人伦的信仰,都是好的。至少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约束。对自然和生命有敬畏之心。

但马来西亚的华人中,除了常见的信佛、信耶稣的,还很多人因为祖籍是中国南海一带渔民,信奉的是观音或者妈祖。而很多“跑江湖”的,每天必拜的是关羽关二爷和财神。除此之外,齐天大圣、活佛济公、甚至是我们没有听说过的各路神仙,也常常毫无违和感地出现在他们的神龛之中,每日祭拜从不间断。

马来西亚甚至还有土地庙,我们家乡每个村口都有土地庙。在海外看到一样的土地庙的时候,觉得好亲切。这些并不是马来华人的“首创”,而是我们曾经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我们在某个动荡年代遗失了的东西,身在海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们都替我们完整地保存着。

那些年,我见到的下南洋那些华人面面观

印尼民丹岛上华人建的庙

在泰国的时候,我看到当地华文报纸,看他们报纸上的广告和报道,觉得用词遣句,尤其请柬和贺词。堪比我们国内教授级别水平,用得又雅致又凝练。透露出幽幽的中文之美。当时顺手拍了图片,大家可以品味。

那些年,我见到的下南洋那些华人面面观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岭南华人的“宗族”文化带到了马来西亚。走在槟城的街头,随处可见一些挂着 “刘氏会馆”、“陈氏宗祠”牌匾的中国风大院。也正是这种强大的以血亲为纽带的家族文化,维系了宗族内部巨大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在异国生存和延续。时至今日,听当地华人导游说,他们中的很多家族依然保留着家族大事由族长主持,在宗祠商讨和决定的习惯。

而这一切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国家得以延续的根本,是语言的传承。而新加坡抛弃了中文作为主流,所以当地华人,对中国人不算友好,对华人传统传承也不算紧密,我想这就是原因吧。一个人抑或一个民族如果忘了自己的根,去左右逢源,最终只会落得像墙头草一样。

顺带一提,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不在中国,而是马来西亚的《光华日报》。这份报纸1910年由国父孙中山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联合当地华侨所创立,比《人民日报》还早38年创刊,一百多年来作为马来华人了解国内新闻时事的重要渠道。而“光华”的意思其实就是,光复华夏。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内心满满的感动。

在马六甲看到了马六甲侨胞殉难纪念碑。碑上有蒋介石所题写的四个大字“忠贞足式”,碑后有“浩气长存”四字,碑的两侧分别写了“国英”和“族魂”。碑文我通读了一遍,读毕感慨万分,几乎热泪盈眶。“炎云叠叠,山传中国之名;瘴海悠悠,庙肃郑君之像。虽异邦犹吾土,骨有攸归;配后烈于先勋,魂非孑立。而况锺浩气、播义声,为民族争光,与海天共寿”。据说马来政府屡次想拆了这里搞建设,都被华人拼死护住了。

所以去别人的地方有什么好的呢,连块英烈的坟地,都要拼死抗争。如果在中国,一个烈士纪念园妥妥地。

马来西亚的华人和泰国华人是最友善和认同中国文化的。我有一次和马来西亚华人谈话,一个不小心我讲了句“你们马来人…马上被打断并严肃纠正“我们不是马来人,我们是马来西亚华人,和你们是一样的”。

有个六十多岁的马来西亚华人二代老人,每次谈到国内发展都满满的自豪 ,说他在吉隆坡家门前的路修了两年还没修完如果在国内会很快。他说国内的时候,我一脸懵逼反应半天,恍惚跟一个刚出去国外生活不久的中国人讲话…

马来西亚华人还会问我中国祖先牌位和菩萨,关帝哪个应该在正中主位,幸好我家里有供奉祖宗牌位,也由于做导游多年的原因,什么都知道一点点的半吊子,还能勉强愉快的聊下去…当我跟一个老华人聊天时说到,关公像举着大刀的是求财的,放下大刀的是表示财够了,不需要了,不能乱摆的时候,老华人一脸放光把我当成青年才俊的样子,我一脸汗颜,因为我也是跟泰国华人学到的…

马来西亚华人平时交流全中文并以此自豪,哪怕读中文学校不被马来西亚政府认可学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而且他们但凡有条件的,都是来中国留学,或者移民去澳洲,加拿大等国家。

如果说新加坡华人是香蕉人,他们热衷于抱英美的大腿,那么马来华人更像是我们的同胞,他们认同中国,对中国的感情更深。

灵魂永远漂泊,永远在路上

在20世纪前,东南亚政府大多采取“以华人管理华人”方式,最重要是华人按时缴税及维持社会稳定。但有时也因为华人人数太多,令当地统治者感到不安,马尼拉的排华活动早在明朝就开始。不过,大部份东南亚的华人都会顺从当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参与政治,他们始终认为终一天都会告老归田,返回故乡。

只可惜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永远长眠于异国他乡。我带团去马来西亚沙巴,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路过几次华人墓地,看到全部是繁体中文的墓碑,华人导游说墓碑方向永远都是朝着大海那边的中国。一股悲怆惆怅的感觉不由而起。所以,有时候我看到生活中或者网络里,很多愤青总是说国内这不好那不好,一定要移民怎么怎么样。我就觉得可笑,你拥有的,也许是被人一辈子奢求的。何况都是成人了,不知世事无绝对的圆,亦无绝对的方?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同时新中国亦成立。由于政治的问题,华人不能像往日一样自由游走于南洋和中国之间。当华人选择长居异乡,便开始面对同化、身份认同等等的问题,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排华的情况。

我去过印尼的巴厘岛,雅加达,以及民丹岛等地,这个国家排华严重。反正在雅加达,晚上我不敢一个人出门。但是在泰国,我可以半夜去小巷子里做马杀鸡。我曾遇到过一个巴厘岛的当地导游,48岁的华人三代,中文很好,跟我们一样爱追剧,喜欢看《甄嬛传》《潜伏》《康熙王朝》等优秀电视剧,也看经典香港电视剧,在车上跟我们一样热烈讨论剧情,八卦,如果不是在巴厘岛,觉得他就跟我们国内日常邻居没有什么两样。

可是他说,在巴厘岛,华人是算富裕的,当地排华也不算严重,他住着中心地段豪宅社区,儿子女儿都是澳洲留学,还是打算等孩子稳定后全家日后去澳洲生活,我说你不会可惜巴厘岛的一切吗,他无所谓的笑笑,这里不是我的家,澳洲相对法制健全,安全。这里还是排华。当时就觉得他们不管身体,还是灵魂永远都是漂泊的。如果是在自己国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安心的生活学习。包括在排华严重的马来西亚,当地华人导游也是告诉我,他们经济好一些的,有本事的华人都是往更好的国家移民。

带团去马来西亚沙巴时,有个华人四代导游,30来岁,说他表哥从小学霸,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雅加达的最好医学院牙科,沙巴当地有四个名额,但是因为他是华人,不能录取,要他调剂去其他医学专业,表哥愤而申请了澳洲的医学院,并且全家都已经离开了马来西亚。移民去了澳洲。

在印度尼西亚的民丹岛,这个岛相对比较原生态,靠近新加坡,是新加坡人的度假后花园。遇到当地华人司机和导游,两人都是华人四代,甚至五代了,过得不算富足。说当年很多华人留在了新加坡,过得很好,他们先人留在民丹岛,他们就辛苦很多,言语之间也是希望可以努力,移民去更好的国家,如果能回中国也好。我问为什么你们先人在新中国成立前不回中国,说很想回去的,但是太穷,没有回去的路费,那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不是所有华人都过得那么光鲜亮丽的,在异国他乡,各种辛苦不足为外人道。

那些年,我见到的下南洋那些华人面面观

印尼民丹岛上的华人寺庙

“困囚木屋常愁闷,忆别家乡月几圆。”这是纽约天使岛华人当年被集体囚禁时在墙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尽失望、沮丧与愤懑。漂泊他乡的华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瘪种子,几许挣扎才能茁壮成长。排斥、猜疑、歧视,曾令多少华人如履薄冰、步步为营?

不要说海外华人了,就像我在广州多年,我在这里工作生活,我感激这个城市的包容和带给我的机会,我喜欢广州美食,我喜欢唱粤语歌,说粤语。但我不会有根子骨子里的认同感。我灵魂深处,永远觉得那个我出生成长的湘西小山村才是我的根,我灵魂的归宿。

难以进入的主流社会

关于主流社会,不一定是指上流社会,就好象在国内某个一二线城市,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他的收入应该至少是中等的,也是受尊重的,因为他的能力,他的学识,他的交际圈。而如果一个没有受过很好教育,没有城市户籍,做着底层一些工作的群体(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不管如何努力,也许收入可能超过那个白领,但在这个城市中,他可能永远不会有“融入了这个城市”的感觉。海外华人,尤其排华严重的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印尼。大部分大抵就是这个状态。他们对华人就业,工作,参政议政,在法律上做出了很多限制。

海外华人里地位最高的是泰国华人,是由于清朝时期,中国人郑信在泰国做过皇帝,当时华人倾力支持他,他做皇帝后提拔了很多华人到统治阶层。华人上位后通过控制经济又继巩固了地位延续至今。加之泰国人相对比较包容平和。在我去过的国家中,泰国华人算是话语权和地位最高的了。也是幸福感最强的了。

新加坡华人地位也很高,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华人的确对新加坡做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但是新加坡华人是我最不喜欢的海外华人群体。据说总理李光耀出于“国运”的考虑,主动消灭了中文教育,甚至关闭了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举国学习英语和马来语。对中国人也不友好,我搭团的那么多海外华人导游,只有新加坡导游态度最差。一股“你们全部是乡下人”的既视感。

动不动就说中国的食品不安全,没有人权,跟他们的美国爹的一个样。还摆出一副英语很高端的样子,然后我一怒全程就用英文跟他们讲,谁还不会是咋地?呵呵,一开口英文也就那样,一口自创式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据说被欧美人称为“Singlish(新加坡英语)”更不用说我看到新加坡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建设和各种福利,我和团友们觉得都比不上广州。至少规模小多了,一副小家子气的模样。世事在变,而他们还在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华人在国外我见到的,经济上大都过得不错,也有一些惨的,去了其他国家,反而过得不如在中国。

在吴哥窟门口遇到过一个卖水果和纪念品的华人,会讲广东话,由于刚好是带广东团,团友们都七嘴八舌的问他为什么来这么穷的国家,他长叹一声,说是WG大饥荒时期辗转从大陆跑来柬埔寨投奔华人亲戚,那时候柬埔寨还算不错,至少能吃饱饭,后来由于柬埔寨内乱,国家江河日下,现在非常后悔,想回去,做了很多努力还是无用,如今没有钱,也没有能力再去折腾了。也许是遇到同乡原因,他情绪很低落,看着他推着小推车,抹着眼泪离开的样子,大家都为他感慨,不由都觉得生活在中国是件幸福的事情,没有对比,就没有知足啊。

而在其他国家,纵使有些华人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奋斗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很难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这已经和个人能力无关了,涉及到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因素。有一些高级的社交圈子是相对封闭的,很难接纳移民背景的新成员,富有只是一个基础,还需要其他的东西。就类似于文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商人有钱,却没有政治地位。没有政治地位,就没有话语权。你的财富很有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为镜中月,水中花。

关于移民之个人看法

生活中遇到过很多愤青,以及有些可能从未出过国的人,动则批评直接国家这不好,那不好,要移民。我听到就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看看,再下结论和决定。我没出过国之前,我也觉得国外好美好,很向往之。

后来走了越多国家,有发达的,有落后的。就越坚定的觉得自己国家好。比我们差的国家无需多言。我也去过很多发达国家,日本,韩国,迪拜,美国等,远的不说,就说日本,风景很美,街道干净整洁,也的确发达富有,但是却让人无法忍受那种氛围。在东京银座,行色匆匆的人,感觉随时可以把人撞翻,在地铁里,在商场,都是死一般的寂静。

有一次在东京坐地铁,有个大约2岁左右的小宝宝,坐在推车里咿咿呀呀的跟我笑,我正觉得可爱准备逗一逗,旁边的年轻日本妈妈抱歉地对我一笑,严肃地对着小宝宝做出一个嘘的姿势,示意不要出声,当时我就震惊了,这难道不是变态吗。难怪日本人活得那么压抑,自杀率那么高。生活总要有激情和愉悦才为此得下去不是吗。地铁上其他人也都是一副疲惫不堪和麻木的样子。我并不是说这个妈妈教育孩子不打扰被人有问题,我是结合其他他们压抑的情况有感而发。有机会我单独给大家说说我所见到的日本那些事。

我也去过迪拜,在迪拜海关入关的时候,女性都需要照瞳膜,就是有个摄像头扫描眼睛纹路,以备检查非法滞留的人。而男性都可以直接过,据导游说主要觉得他们富裕,怕女性留下来嫁给他们(无语中…)商场里一个阿拉伯男人,后面可以跟着四个黑袍女人,全是平起平坐的老婆,脸全部捂得不透风,一看就觉得喘不过气。反正我在阿布扎比参观清真寺的时候,只是把头包起来,在沙漠四五十度的气温里,我都感觉要窒息了。文化不同,不能强融。

我觉得我灵魂的归处应该是湘西那个我出生成长的小山村。所以今年在老家选了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和家人一起盖房子,每天美滋滋地努力赚钱盖房子,心里踏实满足无比。写到这里,心里一惊,这不就是那些老华人梦寐以求的落叶归根吗,我啥时候这么老了。

我始终认为,移民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种结果,更不应该成为一个目标。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该不该移民,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就应该是移民之后会怎样,自己能不能接受一种全新生活的考验。 所舍弃的东西自己觉得值不值得。并不是凭一腔热情,满脑子愤青的想法去移民。

当年下南洋,不得以为之而已。至少我没有听说过美国人也下南洋的。

后记

海外华人不是我们的陌路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自己先辈的影子,看到中华民族多番波折的考验,看到文化的传承,感受到中华儿女坚毅的精神。

公号:苏苏的游画印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徽州研学旅游网 » 在美国做华人导游难吗(如何在美国做华人导游)

分享到: 生成海报
avatar

热门文章

  •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