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中山陵。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坡,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景区。它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采用青白两色大理石建筑,是中国近代陵墓建筑的经典之作。
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青少年时期曾到香港、檀香山等地求学,后弃医从政。1905年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1919年,他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同年年底应冯玉祥之邀北上议政,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中山陵墓址是孙中山先生生前选定的,通过登报征集设计方案,年青的设计师吕彦直设计的木铎形图案被选中,木铎形似警钟,寓意“唤醒民众”。
1929年5月,中山先生的灵榇从北京碧云寺移出,在北京举办了三天公祭和悼念活动后,由专列运抵南京,在南京国民党党部举行了三天公祭,于6月1日举行了奉安大典,此后孙中山先生即长眠于此,距今已经九十多年了。
游客朋友们,沿着陵园路,我们来到陵园广场,广场南边这座三足两耳的紫铜宝鼎是1933年由国民党元老,当时的广州市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携全体师生捐赠的,中山陵的纪念性建筑。宝鼎高4.25米,腹径1.23米,重达万斤。鼎壁上刻有“智、仁、勇”三个字,这是孙中山先生对革命军人的要求。鼎内置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叫孝经鼎。
中山陵的入口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石牌坊,花岗岩材质,仿木结构。牌坊是陵墓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中间门额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字。“博爱”语出韩愈《原道》中:博爱之谓仁。据说中山先生常写这两个字送人,这也是孙中山先生一生极好的概括和写照。
穿过博爱坊,就是墓道,墓道长480米,宽40米,分左、中、右三道,墓道两边种植着雪松、翠柏、银杏,代替了古代墓道两边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中山的精神万古长青。雪松已成为南京市市树。墓道尽头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这是陵门,门开三栱,中间门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老百姓的天下。这正是孙中山先生一生奋斗的理想,也是对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陵门前有一对汉白玉雕刻的石狮子,这是1935年由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所赠。
陵门后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碑亭,亭内有一块高8.1米,宽4米的石碑,正面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镏金大字,这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石碑后面没有墓志铭,大家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功绩是无法用文字概括的。
从碑亭到祭堂是密密叠叠的石阶,共290级,分为8段,上三下五,象征着“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自下向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台面,自上而下看,只见台面不见台阶,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在第四层平台上有一对紫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四个篆字,这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政府捐赠的,仔细看鼎的一侧有两个弹孔,这是当时日军侵华时留下的。在第五层平台上有一对青石狮子,是福建著名雕刻家蒋文子的杰作。越往上走,石阶越陡峭,寓示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第八台平台上有一对仿古铜鼎,这是孙科一家敬献的,祭堂左右两边伫立着一对花岗岩雕刻的高大华表,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赠。旁边一条小道通往墓堡花园。
祭堂是仿古建筑,重檐九脊,门楣正中有一竖额,上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金字,往下是“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阳文篆字,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进入祭堂,我们被黑色大理石的庄严肃穆所感染,祭堂东西墙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写的《建国大纲》全文。藻井上有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中间是孙中山先生着长袍马褂的全身坐像,它是由法国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坐像下面有六幅浮雕,记录了孙中山一生中的革命活动。东: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南:如抱赤子;西:振聋发聩、讨袁护国;北:国会授印。
墓室外门框用黑色大理石砌成,门楣上刻有“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取自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的题字,墓室内顶为天穹状半圆形,上有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墓室正中为大理石圆圹,深1.7米。中间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着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刻家高琪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以一比一的比例雕刻的,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卧像下5米深处,至今未被打开。
游客朋友们,中山陵的讲解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