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达24.7平方公里。
自唐代以来,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分内城和外廓,东西南北各有一大门,包含了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景点。
作为徽州府治所在地、徽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徽州古城景区被视作是歙县的“核心”。古城内民居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几乎再现了当年徽州府的盛况。
古街是建筑的一种“过去式”。在漫长岁月中,徽州古街记录下了徽州人义无反顾走出大山的踪迹,徽州文化的最小细胞在街头巷尾中悄然滋生。
一条条曾经深宅林立、店肆簇拥、人来车往的古街,让一代又一代徽州人传承着徽商精神,也让这片贫瘠的山地发展为了孕育徽派文化美学的沃土。
古街宽约3米,东高西低,用石板铺砌,街面下方还安置了排水暗渠,寓意“积水聚财”,这也正彰显了徽州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理念。
街道两边,徽派民居个个深宅林立,青石门阙凹凸错落,其门廊虽是精雕细琢,却传递出厚实端庄的质感。而古街沿街商铺,大多是一楼较高,二楼设计成连片的隔扇窗,利于在狭窄的街巷间采光。即使大部分民居长时间关门闭户,仍然掩饰不住当年的殷实和富足。
整体来看,横贯东西的古街依山面河,数条深巷呈鱼骨状向街道两边伸展,将古民居的细枝末节与歙县的山峰河流连为一体,融合出了一方人与自然共生的地理空间。
如今,大多数古街或被现代建筑侵蚀,或已残缺不全。但当踏上那些保存完整的青石街面,触摸经历风雨洗刷的牌坊和石碑,仍能感受到留存在街头巷尾的徽商气韵。
如果说歙县的徽州古城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那么“一水如带”的新安江山水画廊,则将歙县这块徽州“活化石”点落出了灵动秀美的气质。
新安江是徽州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汇聚了黄山天目山山脉南麓绝大部分的山涧溪流之水。蜿蜒百里的新安江在深渡镇转了个弯,最终流向浙江千岛湖。
放眼望去,新安江两岸环境呈现出“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生态格局。一年四季里,因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新安江两岸的景色也随之变化,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被誉为新安江山水画廊。
在冬季,新安江山水画廊霜华染尽红叶,白云映上了山叠。枫叶鲜红、松针翠绿,层层叠叠的色彩分外浓郁。
青山相拥,村落处处。
在这山水画廊之中,散落着阳产、石潭、坡山等高山古村。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些村落的规模和人口。若山下开阔,四周有水有田,村落就大;若山坳里巉峻狭窄,村落就小。
歙县深渡镇阳产村就是这样一座位于山坳里的小村落。
阳产原名“阳巉”。阳,意为“山之南”,巉,意为“山势险峻陡峭”。后来,由于巉字生僻难,为了便于书写,才将“巉”改作了“产”。
阳产村坐落在歙县南乡群山的一个幽深的山坳里,整个村落建在向阳陡坡之上,至今已发展到三百多户人家。从山脚到半山腰,300多幢黄黑二色的房屋鳞次栉比,被称作“阳产土楼”。
这些土楼大多为二、三层的房屋,房基用青石砌高,墙体用黄土筑起。受地形的限制,每个土屋的结构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还有六角形,一幢幢、一排排紧密相连又错落有致,具有徽派民居独特的韵律美和结构美。
在遍地都是青砖黛瓦和马头墙的徽州,阳产土楼算是一个“另类”。
俗话说,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和庄园”,多山少田的歙南更是从“街口到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好多山间的小村落,根本就没有水田,世世代代都是靠开垦山地,种植耐旱农作物而活,因此也无法取土制坯烧窑。
阳产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粘性强的黄土来筑墙建房,把一沙箕一沙箕的黄土倒入两块夹板之中,然后用捣杵将黄土夯实,一层一层往上筑,最后上梁钉椽盖瓦。
建成后的土屋因黄土材质,呈现出成熟的“柿子色”,色彩如油画般浓郁艳丽。山形地势造就的“无奈之举”,使阳产土楼成为徽州青砖黛瓦中一抹独特的色彩,也为歙县的多姿玲珑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长三角旅游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