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李锐 金慧英 刘一明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穿城而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国际化的港口大都市,令天津成为京冀居民喜爱的短途旅游地。
天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山、河、湖、海、湿地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天津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出现了形态更多元、方式更多样、文化更丰富、领域更宽泛、创新更活跃的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目前,天津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接近7万人,带动农民就业约30万人。
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如何?记者带着问题走进天津农村,亲身感受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武清区南蔡村镇砖厂村紧邻北运河,在古时是运河上的一个码头。全村460户1469人,村民的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说起过往的日子,今年64岁的杨德军感慨地说:“我家4口人6亩多地,就靠种玉米和小麦。辛苦忙活一年,一亩地也就收入八九百元,只能维持基本生计。”
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附近的园区打工,村里留下的都是杨德军这样年长的人。农活儿也快干不动了,外出打工也面临着困难,他们的日子怎么过?
2014年,“一芳田”童趣农庄落户砖厂村,给留守的村民带来了希望。
农庄以每年每亩1400元的价格流转了346亩土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创新“农业+儿童自然教育”模式。农庄相关负责人宋丽娟告诉记者,农庄注重培育主题农业板块,聚焦3-15岁儿童、学生的科普教育。他们可以在室内制作植物叶子标本、学习北运河历史、环境、植物等课程,室外体验作物生长季全过程和了解北运河沿岸的自然环境,不仅孩子有了一个新的娱乐、体验的地方,也给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农庄现有35人,砖厂村和附近村的村民主要从事农田劳作和餐厅服务,杨德军就是其中之一。从3年前开始,杨德军来到农庄打长工,和其余五六个人管理200多亩的大田区。
“只要没重要的事,我天天都来农庄打工,工钱一天一结,每天120元,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在家门口打工,能照顾家不说,活儿还轻松不少,这钱都是纯赚的。”杨德军笑着说。
兜里有钱,杨德军底气很足。家里住着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电器也都配齐了。“孩子买房,我拿了十几万元。平时够吃够喝,我知足。”
砖厂村村党支部书记杨国立告诉记者,农庄给村民带来了打工收入,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万元,日子很好过。现在,农庄正规划与村民合作,利用村民闲置房屋做民宿,由农庄带客源,村民自己经营民宿,统一价格,带动村民增收。若成功,村民的收入又能上一个台阶。
1992年,西青区第六埠村位列全国百强村第29名。“那时的村民都在企业上班,而且都是厂长、车间主任等职位,收入高,日子过得好。”村党委书记郝庆水告诉记者,因为市场变化和经营管理问题,2002年,六埠集团破产,村民下岗回家种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从百强村到困难帮扶村,第六埠的“第二春”足足等了十余年。第六埠村地处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交汇处,有着独特的“三河汇景”景观,生态环境优良,景色别致。
2019年,第六埠村用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利用村内大清河故道、古河堤、稻田等天然条件,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模拟建设红军长征路。游人不仅可以领略宜人的乡村风光,更能亲身体验“长征路”。
对于这次机会,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齐上阵,为的就是摘掉困难村的帽子。24岁的村民杜娜就是其中之一。杜娜之前在外打工,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听说村里要发展红色旅游,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这两年,村里的环境变好了,建设家乡人人有责。尤其是红色旅游,能感受长征路上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素质有提升。”
从3000多元到2000元,收入的降低没有消减杜娜的热情。杜娜在闲暇时,还当志愿者。村民从事红色旅游的有50多人,更多的村民都是志愿者。舞蹈队、清洁员、导游员等岗位,都是村里志愿者来担任,至少每天有上百人为红色旅游出力。
乘坐竹筏,观赏美景,72岁的张振来为大家唱了4首“红歌”。当过蔬菜厂厂长,回家种过地,日子过得殷实的他既是舞蹈队的鼓手,又是竹筏的安全员。“有没有钱都无所谓,我就想发挥余热,再为村里做点什么。”
每一天,像杜娜、张振来这样的村民都在为村里的发展、自己的好生活忙碌着。
2019年,第六埠村经营收入达到480万元,人均纯收入2.7万元。正如郝庆水所说:“我们要像走长征路那样,坚定地发展乡村旅游。只有这样,村里人才能在小康路上不落下,生活才有奔头。”
石板路、石墙、石碾、石槽、石头广场……在天津市蓟州区城区北府君山背后,隐藏着一座古老而安静的“石头村”──坐落于8亿年中上元古界地质层上的西井峪村。
8月21日星期五,村民周云龙在自己的民宿打扫房间,然后去采买食材,为晚上包院的客人准备晚餐。
“90后”的周云龙一直在外打工,2013年他选择了回乡创业。“我先后投资70多万元改造祖宅,以石头元素为主题风格,院子保留村庄原有布局。6月18日民宿重新开业,5间房基本满房状态,8月份收入能有6万元。”周云龙说。
西井峪村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冠以方位而得名。该村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历史上家家户户以石头垒屋、石头建屋、石头巷里,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又有“石头村”之称。现由石头垒砌的房屋保存完好的,在核心区尚有50余户,且多为清末民初的老房屋。
2015年,西井峪村党支部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开始了特色旅游工程的探索之路。
西井峪村党支部书记周维东告诉记者,开发前期,旅游经济还只停留在靠规模人头、管一日三餐、粗放型的传统农家院上,甚至有的村民拆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房子,建新房子、大房子,只为多容纳客人。后来,我们带动村民转变思想,打造高端民宿。房间虽然少了,但质量却上来了,收入也提升一大截。2019年全村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
“高端民宿不是五星级酒店的高端,是体现出浓浓乡愁的高端。”周维东说。
“八亿须臾”高端民宿经营者刘利娜说:“我的民宿房间宽敞,私密性好,而且西井峪村文化底蕴和特色不比自然风光差,客人能体验到民俗村的独特乡土气息。”
府君山、鹰嘴崖等5处景点,恢复皮影坊、草编坊、缝绣坊等10个坊,高端民宿、优选农舍、农家院30家,“石头村”名气和热度不断攀高,有了5处“网红”打卡地,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西井峪村村民完成了靠采石、运输支撑生活到吃上“民俗旅游饭”的华丽转身。
周云龙的一句话说得好:“村子发展越来越好,我回来能陪在父母身边,又能在村里做民宿,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